【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作者:普忠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7 | 点击数:19223
 
最近,中国新发现语文研究课题组在贵州进行调查,发现80年代还有人使用的羿语已经完全消失。列入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计划的木佬语,也仅仅有几位70多岁的老人还勉强会讲。可以预料,再过若干年,现在会使用木佬语的几个老年人一去世,这个语言也将消亡。另外,像语言使用人口很少的普标语(约50人使用)、木雅语(约1500人使用)、格曼登语(约200人使用)、怒苏语(约800人使用)、基诺语(约10000多人使用)、达让登语(约700人使用)、业隆话(约450人使用)也都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除此而外,属于侗台语族仡央语支共8种语言,包括仡佬、木佬、拉哈、拉基、羿、布央、普标、恩(环侬)都属于濒危语言。[3]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表现的濒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而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在我国语言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语言虽然人口不多,但其语言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前述的独龙语;有的语言虽然使用人口很多,超过数百万人口,但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如满族使用的满语,仅有极少数的老人使用;有的民族虽有数十万人口,如象畲族,但会使用畲语的人还不足一千,而且大部分人的第二语言比母语流利。类似的情况还不少(见前述)。
由于语言濒危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现象,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语言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积极的保护措施和抢救对策,以延缓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如美国1990年制定了支持土著居民保护自己语言的法律;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保留土著民族语言的计划给予资金援助,1927年曾一度消失的乌尔娜语由于纳入了大学教育计划等,如今已有50人能自如地驾驭该语言;埃及的一部分科普特派基督教徒,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在家中尽量使用仅在宗教仪式时才使用的科普特语,从而避免了科普特语的消亡。[5]又如1988年,日本有100多位语言学家联名给政府写报告,要求建立抢救濒危语言的基金,并获得了政府和一些财团的支持,建立了环太平洋地区的抢救濒危语言的基金;[6]英国的威尔士语处在英语的包围之中,在急剧衰落的危急形式下,经过努力而使其恢复了元气。[7]在我国,濒危语言问题也引起了我国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2000年10月16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在我国,这还是首次把濒危语言问题作为专题内容来进行讨论的会议。这次会议着重围绕濒危语言在我国现阶段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与世界范围内濒危语言问题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以及如何立足我国弱势语言的实际进行语言资料的保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国重视和加强濒危语言问题的研究,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国内,濒危语言通常理解为使用人口比较少、社会使用功能逐渐萎缩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许多民族语言因使用功能弱,加之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书面语,规范程度低,所以一般都处于濒危的状态(只不过濒危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许多领域逐渐被汉语取代,使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逐渐被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取代,以致有些既没有民族文字又缺乏通用环境的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面临即将消亡的地步。因此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或趋向濒危状态。”于是,国内的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情况,提出了界定是否属于语言濒危的对策性建议:“就目前我国的语言实际来看,弱势语言和强势语言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否将处在马上消亡,或者能否将那些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就会消亡的语言看作是濒危语言,因为它们确实处在马上消亡的境地。”[8]
针对目前我国语言濒危的情况,一些有识之士为抢救这些濒危语言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语言学家对一批新发现的或者早已发现但未进行过系统调查的语言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描写研究。出版了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四川民族出版社)和《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丛书》(上海远东出版社)等一些较全面反映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结构面貌和类型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的不足,深化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如香港城市大学王士元教授主持的“中国南方的濒危语言”项目则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展现了科技手段拯救濒危语言的前景。台湾有关科研机构和南岛语言学专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台湾南岛语言调查研究》、《台湾土著语言的比较研究》、《高山族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等调查研究计划,并且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期刊《民族语文》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不定期地刊发了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语料,深受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一致好评。然而,濒危语言资料的抢救和保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语言学专家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有关部门、机构的积极配合,还要有政府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没有多方面的配合,语言保护和抢救计划都将难以实施。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也会影响到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西部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涉及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内的12个省区。这里居住着51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90%以上,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0%,使用着60种以上的语言、30种文字。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而语言除了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外,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将给民族语言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对濒危语言的影响。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保持问题,如何处理好民族语言文化的宏扬和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民族语言文化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换句话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才能保护好人类的生态环境,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文化资料的重要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金林]值得关注的中国濒危语言 
下一条: ·全国仅二十人左右“精通”满语
   相关链接
·[庄初升]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丁石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迫在眉睫
·抢救濒危语言就是抢救人类文化·施立学:探寻满语背后的文化圭璧
·广西用现代技术手段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全国仅二十人左右“精通”满语
·[金林]值得关注的中国濒危语言 ·实地采集真实语音:中国建设有声数据库保护地方方言
·关注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墨西哥部落语言濒临灭绝:唯一两传人相互敌视
·国际母语日:教科文组织强调用新技术保护濒危语言·满语已濒临失传 专家吁抢救满族文化
·小语种民族还有明天吗?·数字网络技术 “复活”加拿大土著语言
·[国际母语日]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关注濒危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
·[关注濒危语言]猴子、蝎子和蛇·[关注濒危语言]威胁土著语言的疫病
·[关注濒危语言]Wuthing we gwen tull?·[关注濒危语言]严肃地讲,chti语是什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