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七夕节复兴绕不过尴尬和期待
  作者:马子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3 | 点击数:7080
 

  过七夕,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近年来,关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否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七夕节,不少人对是否放假认为并不重要,他们更看重精神观念。接近半数(47.66%)人认为,七夕节放假没必要。

  在冯骥才看来,是否放假并非关键所在,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很久了,它很难被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何况,支持情人节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如今的中国,圣诞节和情人节都不放假的它却在快速升温和发热,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它。“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超过74%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予以保护,也有21%的人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只有4.34%的人认为“没必要”。近年来,虽然七夕节还无法与外来一些节日抗衡,但民俗学家表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正在被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关于七夕节礼物方面,被调查者首选亲手制作的东西,而非鲜花和其他消费品;送男方更倾向实用性,送女人更倾向传统饰品。综合调查来看,钻石名贵用品、时尚产品、写诗词、传统工艺品均低于10%,可见大家更重视心意、爱情信物和实用物品。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没有把七夕节作为婚礼首选日,而游赏牛郎织女故乡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在各种方式中, “共度烛光晚餐”成为首选,可见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温馨浪漫;其次是“一起看牛郎星织女星”排第二:“一起去旅行”排第三;参加七夕节活动排在第四。

  调查还显示,过七夕节,大部分首选社会上搞“七夕庙会”比较好,第二选举办“七夕晚会”;大型相亲、集体婚礼、情歌对唱,牛郎织女主题游,比例均在10%左右。祭拜牛郎织女,明显带有神仙信仰色彩,调查中很少有人推崇这种方式。

  七夕复兴,担忧与乐观并存

  对于七夕节复兴的遏制因素,“西方情人节侵袭”(32.45%)被认为是最大拦路虎,“一夜情泛滥”(24.21%)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离婚增加”、“情人横行”,也各自占到约15%;另外,选择“闪婚”的人也有一定比例。

  如何复兴这个传统节日,29.41%的人选择了“国家重视”, 25.1%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情侣认同”。而“行业推动”和“商家支持”各约占16%,仅有4.35%左右的人将选票投给“牛郎织女故乡开发”,“牛郎织女相应出版物”也仅获得7%.由此看来,七夕节振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对于七夕节能否取代情人节,大部分人持乐观态度。51.78%的人认为七夕节“有可能超越情人节”,26%被调查者认为“肯定会超过”,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不能超越”。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表示,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正在被唤醒,被人们“淡忘”的“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冯骥才认为,尽管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他认为,除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外,首先要将“七夕”等传统节日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并熟记。另外,市场上也可以出售一些与“七夕”有关的小物品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节日。

  郑一民对此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七夕”应该有用以传承“七夕”的“吉祥物”,之所以被淡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吉祥物”的传播作用。而外来强势文化往往具有特点鲜明的标志,如“圣诞老人”很受喜爱。郑一民介绍,“摩诃罗”是代表“七夕”的最古老的“吉祥物”,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但现在已经“失传”了。可以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力促“摩诃罗”的“再生”,让人们重新找回文化归属感。

  民俗专家认为,在美好的神话传说氛围中组织兼具现代感的各种活动,虽然无法再现或还原古时人们过七夕佳节的场景和习俗,但这起码可以让现代的年轻人了解七夕节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在节庆文化中弘扬传统美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七夕”文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七夕”节拥有可用、可赠、可餐之物,这个节日就会日渐复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8月03日08: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松龄]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下一条: ·[李并成]敦煌文书中所见的乞巧节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