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成伯清]“冻结的传统”
——中国社会发生学的文化反思
  作者:成伯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9706
 

  曾经存在其他的声音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为其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界,尤其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上,也还曾经存在其他的声音。我们至少可以举出两位社会学家,他们以不同于费孝通的方式来处理传统文化与社会学的关系。一位是提出新人文观的潘光旦,一位是综合派的孙本文。

  潘光旦不仅从正面阐释了“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而且也非常注重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结合中国的经学传统与现代学理,潘光旦曾经提出过“位育”的观点。“位育”一词源出《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是这样注解的:“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简单一点,也就是“安遂所生”。潘光旦将位育之道扩展为一个宏大命题,认为“求一个所以安遂所生之道”是“民族的根本问题或中心问题”。而其奋斗终生的,就是“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的这一尝试,尽管长期受到遗忘,但今天人们重又提起,自显示了其生命力。而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持有这种观点,与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关注密不可分。无论是关于“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的探索,还是关于“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乃至对于“影恋”案例的讨论,都显示了潘光旦试图使自己的学术探索与中国社会和历史紧密结合起来。更为关键的是,潘光旦不仅试图为中国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而且也为中国社会学建构了一种本体论的基础。

  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正宗”,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而孙本文则是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194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中认为,今后所应从事的工作,首要的就是“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在孙氏看来,“今后社会学者应致力于中国化的社会学之建立,其重要工作有三: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我国旧籍中极富有社会学资料……关于社会学说者……关于社会理想者……”。事实上,孙本文早就如此做了。在初版于1935年、发行量极大的《社会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关于“社会生活”的论述中,孙本文就以《荀子》、《诗经》、《管子》、《晏子》等典籍为资料来源。他在同样影响广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直接表明了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思想的四点: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崇德化,与现代世界潮流的四点:重科学、尊民主、崇法治、主团结,是并行不悖,互相补充,而相得益彰的。以尊重理性重视自治为实行民主的基础,以克己自治道德感化养成守法精神,为推行法治的基础,以主张正义和平不偏不倚为精诚团结的基础,凡此皆为极端合理的配合,而可以互相补助者,至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原为中国所无,而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绝无冲突,尤为人人之所了解者。总之,国族化与现代化相配合,乃为今日中国社会所欲努力求其实现的标准。”

  迟来的“文化自觉”

  在2000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费孝通先生曾提到:“刻写在山东孔庙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四个字,可以说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基本价值取向。”费孝通接着说,“我的老师潘光旦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讲‘位育’问题,认为在社会位育的两个方面中,位即秩序,育即进步……潘先生是个好老师,可惜我不是个好学生,没有能在当时充分意识到这套学说的价值,没有在这方面下工夫。” 这番真情告白,也是自谦之词。其实,在晚年,他确实达到了“文化自觉”的境界。80岁时,他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体现。事实上,中国学者刚刚接触外部世界时,在对于世界图景的想象中,就体现出这种胸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曾说过,“孔子之于天下,不言治而言平”。钱穆也曾指出,对中国人来说,国之上有天下,法之外还有道。中国人之“天下”观,以及“平天下有道”,都是非常宝贵的智慧资源。

  自重建以来,将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努力堪称方兴未艾,但似乎未曾找到合适的途径与语言。从大传统入手,往往是以现代西方理念来理解和解释传统;从小传统着眼,又多未能从本土的观点看。中国化的一个主要的流行做法,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现象,比如“面子”、“人情”乃至“单位”制度。但这都还是在依照西方的范式进行自我描述,充其量成为一个自觉的他者而已。而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真正活力,则似乎无从把握。其中一个尤其让人觉得滑稽的事情是,由于我们历来都将我们的传统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我们现在就不得不为现今的成就,特别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来进行一种辩护性的解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11 15:44:51

上一条: ·[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
下一条: ·[郑杭生 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
·[卢云峰]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蒋帅]从地理环境看传说发生:以鲁中南盗泉传说为例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吴晓玲]发生·传播·目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三个维度的不同意见比较·[李华伟]中国社会到底有无宗教?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
·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