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自序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9781
 

 

隐藏的景:《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简体版自序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是我关于中国民族史系列研究中最新的一本着作。它与我过去的两本着作《华夏边缘》以及《羌在汉藏之间》﹐皆有密切关系与延续性。对《华夏边缘》来说﹐这本书可称是其续篇﹔本书更具理论与体系的说明﹐华夏与其边缘区域人群经由历史互动﹐而形成今日中华民族格局的过程。对《羌在汉藏之间》来说﹐本书是其反思篇﹔由羌族研究中认识到 “弟兄祖先历史心性” 之后﹐我重新理解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等英雄祖先历史﹐视之为一种与前者不同的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产物﹐以此解释 “炎黄子孙” 与 “兄弟民族” 的深层历史意义。《羌在汉藏之间》是化陌生为熟悉﹐而本书则是化熟悉为陌生﹐经由此过程而使得反思性新知得以重生。

  因此﹐这本书是新的学术视野与现实关怀下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也是我所提倡的反思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反思不同于解构﹐反思性研究也不同于后现代研究。后现代研究因其所蕴含的现代主义观点而忽略历史的延续性﹐强调过去与现在间的断裂﹐因而也对政治社会现实常采批判与解构观点。至于解构之后如何再造社会现实﹐或如何促进国家﹑民族﹑阶级﹑性别与文化人群间的和谐相处﹐并不在其考虑之列。相反的﹐反思研究着重在历史变迁与相关历史记忆中了解当代情境﹔一方面解释当代情境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在与过去之比较中理解当代情境。反思性研究强调对外在的﹑边缘的﹑陌生的现象与体系﹐作深入的文本与表征分析以产生认知(化陌生为熟悉)﹐同时藉此认知﹐在同一套文本与表征分析逻辑下﹐对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作新的体认与了解(化熟悉为陌生)。此种新的反思知识能让人们对当代有不偏倚的了解﹐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与他者的历史处境﹐因此得以珍惜及有思改进现实﹐以促进各种社会人群之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后现代研究解构近代以来所建立的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反思性研究则不争论历史事实﹔它从历史记忆角度尝试探索古今历史叙事与记忆中 “隐藏的景”﹐也就是尝试了解留下这些历史记忆者的情感﹑意图与相关社会情境。对我以及对读者而言﹐思考这些问题﹐也是一个走入我们文化心性中自身难以察觉的异域之旅。与炎黄子孙﹑兄弟民族相关的历史记忆便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词﹐在近代新知下常被视为过气的民族团结话语﹐然而在本书中我将发掘其中 “隐藏的景”﹐赋予它们深刻的学术与现实意义﹐也由此体会那埋藏在我们文化深处的历史心性﹐与由此产生的历史叙事﹐以及人们叙说这些历史时的情感与意图。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王明珂博客(网易)2009-10-20 14:22:11

上一条: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
下一条: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程浩芯]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张丽]作为文类的“述异”及《述异记》的文本形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