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1 | 点击数:22098
 

  黄帝在众多古帝王记忆中脱颖而出

  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等几个部落首领间的战争,当然可能是历史事实;类似的部落战争在商﹑周之前不知发生了多少。在商﹑周的甲骨金文史料中,完全找不到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记载。那时也没人自称华夏。有趣的是,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贵族开始自称华夏,此时便出现许多有关黄帝﹑炎帝﹑太皞等英雄祖先的历史记载了。而且,就像战国思想家们对于如何治理百姓﹑平息战争提出各种意见,所谓“百家争鸣”。这时人们对于如何将黄帝﹑太皞等各部族祖先记忆集结成一个“历史”也纷纷提出不同方案。譬如,其中一个方案是,称黄帝﹑炎帝为两个弟兄。但最后有一个历史版本广为大家接受;这“历史”便是,太昊﹑伏羲等为远古蛮荒之世的帝王,炎帝﹑蚩尤为败于黄帝之手的部族领袖,黄帝成为结束乱世﹑开创文明的唯一帝王。

黄帝

  在政治上,当时自称华夏的各国外驱戎狄﹑内争雄霸。事实上,所有这些现象——政治上的争王与兼并,思想上为社会长治久安进行的争辩,以及在历史记忆上出现组合各部族祖先的多元版本——都表示当时华夏正由多元分立走向统一。甚至华夏这个词,其意涵都由复数成了单数。“华”原有众多的意思,在战国时“华夏”便是“诸夏”,也就是指不同于夷狄的“许多夏国”。但由战国末至西汉初,华夏便逐渐指的是一个族群整体了。“族群”是指凝聚在一个祖源记忆下,以分享﹑分配共同领域资源的人群。因此,祖源历史记忆也“规划”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内部关系。将炎黄视为弟兄,这历史方案的意义是,尝试以祖先的弟兄关系,来联结分别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对等族体。这是一种“弟兄祖先历史”。无论如何,最后在华夏的历史记忆中黄帝成为打败敌手﹑结束乱世的唯一英雄祖先,这也表示华夏正走向政治统一及权力集中化之路。

  到了西汉初,华夏及其帝国已稳固形成,这时最完整的黄帝历史也出现在第一部中国典范历史《史记》中——典范历史与典范社会情境同时形成。这也说明为何此后两千年中国人不太怀疑这“历史”,因人们生活在“历史”所规划的世界里。华夏的性质,全然表现在《史记》对黄帝的描述中。我们看看《史记》作者司马迁如何通过黄帝来界定华夏。书中,黄帝是征服者及王朝建立者,他是华夏政治体的始祖;黄帝为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家族之祖,这说明黄帝为华夏血缘性族体之祖。《史记》记载黄帝及其后妃臣僚有许多发明,如此黄帝又代表华夏文化体的起始。《史记》还说黄帝曾四方征伐,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山,南至大江,北逐荤粥,这是表述华夏领域空间的起源。所以说,由《史记》对黄帝的叙述可看出,至少由汉代始华夏便是集政治﹑族群﹑文化﹑领域空间为一身的共同体。这也表现历史记忆珍贵之处——它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以“密码”方式隐藏许多历史事实在其中。

  黄帝子孙在边疆

  战国时处于华夏边缘的秦﹑楚﹑吴﹑越诸国,其民被中原华夏视为蛮夷,但他们的统治家族可能当时已自称是黄帝之裔了。许多华夏文献称,吴国王室为周太伯之后,越王家族为大禹的后代,楚国与秦国王室则是帝颛顼的后代。但这些家族的历史记忆中常出现些弟兄祖先,如《史记》记载,楚国先世昆吾﹑彭祖等部族之祖为兄弟,秦远祖鸟俗氏﹑费氏两部族祖先为兄弟。

  东北方,商王子箕子奔于朝鲜;东南方,周王子太伯奔于句吴;西南方,楚国将军庄蹻奔于滇;西北方,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奔于西羌。根据历史记载,他们及其后裔世代在这些地方为王。这四个英雄,根据历史记载,前三个(箕子﹑太伯﹑庄蹻)都是黄帝子孙,那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则是炎帝子孙。四个英雄﹐奔于四方﹐都成了开化本地的王——是历史事实有规律?还是历史记忆有模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王明珂博客(网易)2009-10-16 18:34

上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下一条: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自序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林玲]忘却与记忆:炎帝的政治性发明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李沚蒨]现代民间活动中的民族认同·[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张成福 杜昭熺]历史记忆与地方性建构
·[梁爽]锡伯族的图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宋鸿秀 高忠严]英雄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