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鲍江]符记图经:对“娲皇宫”的民族志探索
  作者:鲍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07 | 点击数:9220
 

  其次,这个建筑群落与佛教、道教有关联,佛与道是这个空间里最为彰显的宗教符记。奶奶顶崖壁以及琢壁而建的两个石窟内墙体上刻有规模宏大的佛经。据张总先生的研究,字数达13.7万。书法有三种字体,在隶楷间变化,均很有功力。经文内容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遗教经》、《盂兰盆经》、《解深密经》和《观音经》。据当地学者马乃廷先生考证,此文化遗迹的制作年代为北魏时期,下限为公元497年。石窟里面及入口两侧有石刻造像数尊。这些石像头部,人为损毁痕迹明显。从形体姿势和服饰判断,造像之初它们当出自佛教意趣。今天,这两个石窟外的崖壁上各挂有一面金属质地的示意牌,名曰:蚕姑洞、眼光洞。洞窟符记的意义诠释已发生从佛教到道教的转换。

  再次,从这个建筑群落里众多的牌匾、碑铭所著录的文本看,它与中国古代神话系统里的“女娲”密切相关,大约有“女娲之住所”的意味。从娲皇宫这个名号中的“娲皇”以及香客祭颂辞里频繁出现的“娲皇圣母”来看,这个建筑群落曾经与道教有过联系。根据娲皇宫附近村落里的老人回忆,在民国时期,娲皇宫实际上是由数户居住在那里的道士管理的,年度性的庙会也由他们组织。查考娲皇宫古代碑铭,山腰娲皇阁附近总计有20余面,山脚停骖宫8面、广生宫9面、朝元宫3面、吕仙祠2面。在时间跨度方面,万历三十七年(1609)始,民国二十一年(1932)止。修缮碑文的落款均见“住持道人某某”字样,始自徐真介,止于郭明善、关理安、董诚山。

  与古籍文献里的女娲叙述相呼应,刻于不同历史朝代的铭文中女娲的功德一再被书写、歌颂。女娲的功德主要涉及这四大主题:抟土造人、补天立极、规范婚姻、制笙簧。

  娲皇宫遭遇现代性

  现代性(Modernity)发轫于欧洲,是影响世界近代史进程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物理学领域里的单向度时间观,二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里的进化观。进化观之下,落后与进步、原始与文明、传统与现代等等,诸多的对立获得建构,并被附会为高级与低级对立的价值判断。在20世纪,凭借坚船利炮的胁迫,这个知识体系隐喻性地取得了全球性的霸权地位。也就是说,坚船利炮这一工具性的发明被建构为这一知识体系的逻辑必然,于是,器物的优越性被“野性地”思维以证明这一知识体系本身的优越性。中国近代史在“国破家亡”的语境里展开,斯“文”扫地,现代性知识体系全面登陆国人的知识空间,并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在这样的宏观知识格局下,围绕娲皇宫这一建筑群落的社会文化形态被归类为“传统”,在“现代”话语体系中等而下之,娲皇宫一度遭遇被现代性病诟的命运。

  作为处于历史进程中的现代性知识体系,反思性的知识活动也或明或暗地共生其中。“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这两个概念即为现代性在其反思维度上的体现,前者属于单向度时间轴上的回望,后者是对进化观的等级秩序的反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娲皇宫被赋予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6-15 15:47: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民国民族志
下一条: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