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萧放]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9 | 点击数:9418
 

  二是伦理性,不是任何的传统文化都能上升到遗产的高度,我们在继承中有选择,对于那些有益于大众身心健康并在社会发展中发生积极效用的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才有资格成为遗产。就民间信仰来说,它是一个复杂的构成,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都很鲜明,我们如何选择调适,需要认真考虑,我想对于民众生活来说,具有积极生活辅助意义的,能够团结社会与调整精神的民间信仰应该属于良善的范围。对于具有良善的伦理特性的民间信仰,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挥这类民间信仰在道德规范训诫与调剂民众精神方面的能力,发挥它们在净化人心,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濒危性。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标准之一是濒危性。我们传统的民间信仰在近百年的历史挫折中,以及在目前社会出现重大转型的背景下,已经或正在面临着大面积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对这类民间信仰现象优先抢救保护。顺便说一句:传统道德作为文化遗产已经濒危,亟待抢救。民间信仰中包涵了不少传统道德因素。值得强调的是民间信仰遗产化不是为了放进博物馆作陈列讲解的对象,而是要通过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活动,唤起人们对民间信仰的高度重视,让人们主动积极地将良善的民间信仰融入当下与未来的生活之中,让我们寻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温度。

  当然民间信仰不仅限于文化遗产范围,它是民众自发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民众的知识态度。在重视纳入文化遗产范围的民间信仰的前提下,对于一些适应时代变化需要进行自我调整的民间信仰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对于一些新生的民间信仰给予必要的宽容与关注。今天的社会虽然与传统社会血肉相连,但毕竟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较大的改变,传统的民间信仰也面临着蜕变与更新。在目前民间信仰获得宽松环境的情况下,有可能泥沙俱下。我们要特别警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良之人,利用尊重民间信仰幌子,行敛财、危害社会及人民生命安全之实。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曾经将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台湾泛滥的新兴功利信仰视为现代工商社会个人心理与物质追求的结果,信仰被直接利用于现实个人生活。[7]这种状态在今天的中国内地一些信仰场所中已经开始显现,这是我们在强调民间信仰正当性的时候,应该有所考虑的。否则,我们为此要付出较高的社会代价。自然,我们目前主要考虑的是,民间信仰如何复兴重建的问题。

  四、 当代社会重建民间信仰的困境与途径

  民间信仰本来是民众自发产生的信仰,它的传承与发展依靠民众自己解决,不需要我们指手画脚,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民间信仰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压制之后,它的存活情况极不乐观。信仰空间大部分被摧毁,信仰时间曾被长期取消,至今不时受到负面评价。以首都北京为例,清代北京曾经有三千多座庙宇,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祭祀场所,人们按照祭祀传统岁时祭祀。现在北京剩下的寺庙除因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所保留的雍和宫喇嘛庙、广济寺、广化寺以及几座天主堂、清真寺外,大部分都被拆毁,或者残存局部成为大杂院的一部分。民间信仰的空间自民国时期就已经部分损毁或变为工商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人们关于民间信仰的知识系统被截断,甚至根除,这对于民间信仰的重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让人们重新找回丢失的精神,需要时间过程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

  我觉得重建民间信仰可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首先,营造一种宽松的信仰文化氛围,去除民间信仰即封建迷信的魔咒,让传统民间信仰获得必要的社会尊重。在今天的中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长期的片面性教化中,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间信仰,认为只有官方确定的正统宗教才具有信仰的合法性。对于良善的民间信仰在温暖人心、调节社会方面的文化功用视而不见。如维护家庭稳定、培养感恩意识的祖先祭祀活动,长期被当作封建意识被有意贬低与抑制。围绕寺庙所进行的增强社区联系、活跃社区文化的庙会,也曾经被管理部门长期禁止。当然这些情况在近年来已经出现明显的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信仰是民众自我精神调节的方式,是他们生存的需要,只要符合一般伦理与国法,不影响非信仰者的正常社会生活,外界不必干预。

  其次,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为民间信仰的复兴重建提供便利。这是因为我们曾经对民间信仰的时空进行了长期破坏,现在应该对此有主动恢复与补救措施,如在时间上,我们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建我们岁时祭祀传统,让传统节日找回它的灵魂。如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元节的慰藉亡灵活动,春节、中秋节对天地自然崇拜,端午节对瘟疫疾病的防预等。同时民间还有许多神灵纪念日与庙会,给民众提供必要的方便。空间上,应该在城市乡村主动恢复与开放传统庙宇,让现代民众有一个表达情感意愿的精神空间。如北京的东岳庙,曾经是北京的“万神庙”,人们的生老病死的疑惑都可得到解决,这样的城市公共信仰是有积极效用的。[8]庙宇空间的重建可仿照文物古建修复原则,原址或原样恢复重建。信仰空间是与人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应从传统场所与现代人群生活便利这两方面考虑重建的问题。如果可能,在新建社区中辟出部分空间(如同今天商业会所),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公共的传统信仰的表达场所,让人们在现实的物质社会之外,有一个超越性的,实现人们与传统及自然沟通交流的情感意愿表达场所。

  最后还是要强调民间信仰重建的重要意义,它首先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一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统民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最具有精神关怀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土壤,如果重视并积极推动传统民间信仰的重建,民族文化就会得到良性传承与积极发展,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会更加温馨与圆满。其次,重建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适度合理的民间信仰有利于提升国家社会的精神感召力与时代的文化温度,有利于社会的开放与人的文明进步。造就一大批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他们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普通中国人的信仰空间不由中华传统信仰来填充,就意味着给外来的宗教与文化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任其发展,中国人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品格,即使我们在经济上再强大、军事上再有力量,那都不过是没有精神的庞然大物,沦为对世界文化毫无贡献的西方文化附庸而已,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但在未来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实,值得警醒!

  (本文刊于《探索与争鸣》2010.5)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叶涛]浙江民间信仰现状及其调研述略
下一条: ·[刘晓峰]中日雷神考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