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朱樵]从吴越文化看嘉兴端午习俗
  作者:朱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6 | 点击数:11152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佩带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作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真所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我国著名文学家、嘉兴人丰子恺在散文《端阳忆旧》中就回忆了他幼时在桐乡石门镇上过端午的情景。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端午的有些习俗,如喷洒雄黄酒,就有消毒功效。

  端午节民间还有“采百草”的习俗。过去疗疾大多靠民间验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识好些草药,因此每到端午节时,便采集许多草药,以备不时之需。人们还常以癞蛤蟆的唾沫,煎汤过午给小儿洗澡,据说可以减轻痘疮的发病。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在门、窗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种毒虫。人们把“五毒”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它们钉死在墙上,以为这样做了,“五毒”就不会为害了。端午的午时,人们还在室内点起蚊烟,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夏夜无蚊蚋骚扰了。蔡云《吴歈》诗道:“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这种种习俗看来十分有趣,又好像非常可笑,其实只要联系五月的气象、物候,就可以发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水乡泽国的吴越之地,地势低下潮湿,五月变得更为湿热,疫情频发,蛇虫的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过去人们不懂科学,不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们就以挂钟馗像、在孩子额上用雄黄写“王”字,给孩子穿虎头鞋等方法来求安宁。而雄黄酒、艾叶、菖蒲等也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尽管这些习俗穿着迷信的外衣,却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嘉兴女子,心灵手巧,端午节令,更是她们“露一手”的难得机会。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她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前数日,她们就开始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雄黄、苍术、香草等中草药,小巧可爱,香气扑鼻,所以称为“香包”,或称“雄黄荷包”,带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袋子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

  民俗文化学在中国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它的深厚根基固然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但许多方法和观点,特别是考察问题的视角,则是来自西方。中国民俗学者的任务和难题,就在于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用民俗文化学这门科学为现代中国人、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和重建服务。

  在这方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先驱者,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对自己的学术道路有充分自觉的认识。他在一封书信中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二三千年的昨天,除了我们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我的历史课题甚至伸到历史以前,所以我研究了神话,我的文化课题超出了文化圈外,所以我又在研究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致减克家》,1943)正因为有高远的理想、开阔的视野,又有优越的知识结构和常年刻苦的努力,闻一多先生在民俗文化学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闻先生对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民俗节日、民间信仰等一系列问题作过精深独到、极富新意的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即使在今天,其相关著作的学术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影响很大。他的《伏羲考》,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利用国内最新的人类学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对伏羲女蜗神话作出了精辟论析。《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鲸履大人迹考》、《端午考》等文,也都在资料的开掘和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力和蓬勃的学术锐气,新见迭出,发人深思,是现代民俗文化学中极有个性和典范意义的名著。

  关于端午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文中用了大量材料作过深人考辨,其基本观点是:中国的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他还具体地探讨了端午与五行的关系,端午节彩丝系臂、划龙舟、吃粽子乃至守宫点臂等民俗事象的由来。他在《端午考》等专文中说: 根据考古学和民俗学研究,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并且发源于水乡吴地。端午节在古代是龙的节日, 龙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端午的两个主要活动划龙舟和吃粽子都与龙神崇拜有关。古代吴越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说苑·奉使》等说: 吴越之民有“断发文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历代吴越人民为表明自己是“龙” 的后裔和对龙祖的尊重, 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 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龙祭。将龙形纹饰在身体上, 把乘坐的木船刻划成龙的形状, 龙首高昂, 龙尾翘起,涂上各种彩色, 称为龙舟, 四角彩旗飞舞, 青壮年“着彩衣, 立龙首” ( 《齐东野语》) , 于急骤的鼓乐声中作龙舟竞渡。同时将各种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 抛给龙神吃。闻一多先生的详尽考证,向揭开端午节的习俗之谜。从而也可以说,端午节习俗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据了解,全国各地古往今来受到端午祭祀的人物共有17 人,包括清官、名将、英雄、豪杰、诗人、孝女等,以伍子胥首开先河, 屈原影响最广。对此, 有专家研究认为, 有关地区把历史人物事迹融入端午节纪念活动, 给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 增加人性化新内容, 是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它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长盛不衰, 但不能代表也不能说明是端午文化活动新的起源。

  由于嘉兴地处水乡泽国, 河湖纵横交错, 嘉兴人“以舟代车”, 生活“一日不能废舟楫”, 这给舟船制造和龙舟竞渡创造了条件。嘉兴农村盛产稻米箬叶, 给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这些正是确保嘉兴一带端午节两大主要活动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综上可知, 端午节众多民俗文化内容是经过长期传承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已凝成一种类型或模式的民俗样式,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近几年, 嘉兴端午节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步恢复和发展,曾举办过多次较有影响的南湖竞渡和粽子节。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民俗节日文化, 具有共享性。共享性是民俗文化得以流传的重要特征。没有文化的共享性就没有文化的继承和借鉴。端午文化是一种兼容性、参预性和生命力很强的传统文化。对端午文化除要唤醒和树立民族保护意识,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以缓和“洋节” 冲击外, 还应赋予民俗文化新的内涵和科学解释, 注入新的元素, 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 在传承延续中进一步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嘉兴在线 2010年05月13日 15:37:17

上一条: ·嘉兴端午节俗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影响
下一条: ·调查:从端午节“打包”申遗看“非遗”保护喜忧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