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金文]试论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29 | 点击数:11610
 

  如前所述,研究民间文学的多重视角涉及到许多学科,段宝林在其编著的《民间文学概要》一书中就指出民间文学具有包括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在内的十五个学科的价值。段宝林列举的这十多个学科确实或多或少都与民间文学有联系,但我们以为,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最应该注意的主要是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伦理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学科视角。

  在史学家看来,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对上古社会历史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保留于各民族口头的神话或传说。即使撰写进入文字文明时代之后的历史,由于原因种种,史学家仍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于民间传说。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往往进行实地考察,即今天民俗学者所说的田野调查。他奉父命,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游历生活,先后到过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以“网罗天下放失之旧闻”(《报任安书》),即采录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将其作为撰写《史记》的重要资料。譬如他写陈涉年轻时为人佣耕,如何叮嘱伙伴“苟富贵,毋相忘”;写项羽见始皇帝出游,如何云“彼可取而代之”;写刘邦之母孕刘邦时,如何有蛟龙盘身,等等,都显系采自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还有利于我们全面真实地了解历史。譬如,官修史书无不把农民起义领袖诬蔑为“贼”、“寇”,说他们如何嗜杀成性,而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封建帝王极尽美化。而民间传说却往往与此相悖,譬如,《旧唐书》云:“(黄巢)攻陈州……时仍岁大饥,民无积聚,贼俘人为食,其炮炙处谓之‘舂磨寨’,白骨山积,丧乱至极,无甚于斯。”[8]《资治通鉴》则说,黄巢的军队“掠人为粮,生投于椎硙,并骨食之”[9]。而湖南新化县一带民间流传的《鸡叫岩》的传说则告诉人们:黄巢虽然杀人,但只杀坏人不杀好人[10]。一些传说则扒下了那些披在封建帝王身上的神圣外衣,揭露他们的歹毒阴险、心狠手辣,如《火烧功臣楼》的传说讲,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以招集功臣聚宴的方式将他们集体谋杀[11]。以上这些传说所讲虽然并非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历史或认识历史却有着很大的帮助。

  民间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民俗学的视角。我国的民俗学运动最初就是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开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发起者于1922年12月17日发表的《歌谣周刊·发刊词》中指出:“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12],可见我国民俗学运动的发起者在当时就已认识到民间文学具有的民俗学价值。民俗往往借助于民间文学传承、传播,民间文学传递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信息,因而,对它的研究离不开民俗学视角,譬如《鲧、禹治水》的神话里面有一句令人难解的话“鲧復(腹)生禹”[13]。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从鲧的肚子里生出了禹。鲧是一位男神,怎么能生育?这是从语言或文学的角度都无法理解的。但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奥秘就容易解开了。在母权制氏族社会向父权制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男子逐渐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抢去了领导权,他们还要在生育以及亲子权方面占据优势,于是便利用巫师兼酋长的地位或身份,搞了一个“男子产育”的仪式,借以把生育权与亲子权夺过去。了解了“男子装产育”即“产翁制”的习俗,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考察,“鲧復(腹)生禹”神话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就豁然明朗了。又如流传于湖南土家族当中的抒情长诗《哭嫁歌》中有这样一个片断:“灯笼火把两边排,人家的轿子闯进来;灯笼火把两边分,人家的轿子闯进门,爹呵、娘呵,人家的轿子我不做,坐在上边像刀割。人家的轿子我不上,人家的奴才我不当。”[14]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段描述非常让人费解,如果仅从封建时代婚姻不自由等方面来讲,恐怕还是不能理解歌者为什么把迎亲的场面描述的如此可怕和恐怖,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古代社会曾经盛行过抢婚的习俗,也就不难理解这首民间抒情长诗中积淀的历史记忆了。总之,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民俗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视角。

  张紫晨指出:“民间文学植根于民族土壤中,对民族历史的反映最为充分。从原始部族、氏族到民族的形成,及民族的融合与分化,在各民族口头文学中都有重要反映,特别是民族生活、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民族迁徙、民族技术、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婚姻与家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都往往是多层面的。”[15]诚如张紫晨所说,史诗所描绘的民族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民族史研究价值。其中英雄史诗更是形象的古代民族战争史,它对古代社会的性质、民族关系、民族间战争的性质都有鲜明的揭示。一些民间传说也常与民族历史相联系,差不多每一个民族曾经发生过的有影响的事件都能够在该民族的传说中得到反映。巫瑞书曾经指出:“我国五十多个民族由于居住的地域不同,它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形态也甚为悬殊。因而,这众多的民族,几乎把人类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各阶段同时地存在于我国疆土内,成为一部社会发展史的缩影……民间文学作品,保存了与之相适应的大量的民族学资料,乃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在鉴赏、研究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时,应当发掘并重视它们的民族学价值。”[16]正如巫瑞书所说,在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
下一条: ·[安德明]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