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文化浸润的心灵
  作者:记者 邢宇皓 王斯敏 李韵   摄影/图: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7 | 点击数:11586
 

  

  刘晓峰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我们在古老的文物上经常能看到“万古流芳”的字样,今天,我们在纪念碑上为人民英雄镌刻下“永垂不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逝者最高的评价是“永垂不朽”、“万世流芳”?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重人伦的历史,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而且这种价值判断是世代留存、影响久远的。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祭奠,更凸现出了这种价值判断。这种“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清明节在民众心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这样的价值观,从来不曾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天幕中陨落。

  向云驹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清明节的祭奠最初是从对有血脉关系的先祖、亲人开始的,其后推及乡里先贤、历史名人。今天,那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哪怕他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同样得到人们的祭奠,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在不断发展进步。正如历史上一直发生的那样,今天这个时代也在不断赋予清明节新的内容,使它更适应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但无论清明节祭奠的形式、内容、对象怎样变化,其核心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

  【网祭:别样的心灵洗礼】

  点击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纪念馆,“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的字样赫然在目。截至4月5日下午,全国各地的网友已写下了超过10万条深情留言,纪念那些从来不曾远去的英烈。“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上小学时,每逢清明必到烈士陵园扫墓。今天我通过网络与大家一起缅怀烈士,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却传递着同样的心声: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国家。我在这里向英勇的烈士们敬礼、致敬!”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心小学的周正亚小朋友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对故去亲人的追思,也在网络上涌动。“清明,去祭奠了我养育了21年的儿子黄舸。在天堂的儿子,你还好吗?爸爸老了,看到许多网友在此处留言,关心着黄舸,心存感激……”在长沙殡葬网上,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舸的父亲留下感言。在中华网网上纪念馆,很多网友为自己的亲人建起了纪念馆,献上“鲜花”,写下书信,寄托一片浓情。

  清明节期间,数十个专门祭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也纷纷开辟专区……网上祭扫渐成风气。

  李汉秋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主任:

  清明时节对逝者的祭奠,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也可以在网上的“烈士陵园”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

  贺学君 民俗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

  铭记祖辈、感恩先烈,这是清明文化的核心,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只是外在的手段。网上祭扫,是现代人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网上祭扫所体现出的纯粹精神表达相反,在现实情境中,有些人正在把清明节的仪式异化,比如办冥婚、烧真钞、铺张丧葬等。说到底,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扫。

  胡胜 文化学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伴随清明祭扫而带来的种种陋习,自古以来,有识者便颇有微词。比如在坟前焚烧纸钱车马,既铺张浪费,也不会真的对逝者有什么裨益,而且满眼满身尽是飞灰,春光亦为之减色。近年来,有些人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内蕴,反而一味沿袭陋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就像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所写道的:“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网上祭扫也是清明节期间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除祭扫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荡秋千、游春踏青等,同样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等传统文化相关,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叶涛 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我注意到,有个别的祭扫网站,仅是把清明文化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其对清明文化的片面理解。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但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死亡这个人类个体必然的结局,如果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而忽视了“追远”——通过一定的祭奠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0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清明放假,从唐朝开始
下一条: ·[熊建]清明节缘何祭祖踏青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