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后春节”的反思
  作者:贾知若 傅万夫 刘少华 时言平 汪代华 吴兰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8249
 

课堂上能教出郭德纲吗?

□刘少华(辽宁职员)

  为了保护、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指示精神,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广播艺术团联合2010年将开办相声、喜剧表演专业本科班,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文化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相声、喜剧表演艺术人才。 (深圳商报2月21日)

  这年头啥新鲜事儿都能见着。见过学完本科说相声的,没见过专门学相声本科的。弘扬传统艺术,挽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口号绝对响亮,可仔细想想这举办相声本科班真的算不上啥明智之举。

  一是课堂之上教不出相声大师。相声本来就是草根艺术,来自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一直以来,这相声可都是师傅教徒弟,口口相传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教的时候就是教几门基本功,至于细致的东西都是场子

  里听和练出来的。正因如此,才有了那么多的相声流派,有了那么多的相声大师,相声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我们国家确实有过举办相声培训班的先例,比如1958年景立的天津曲艺学校,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但是真正培养出的相声大师或者相声演员又有几家呢?四年能培养出一个相声演员?我很怀疑。

  二是我们有好的相声教师吗?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说:相声,那是心口相传的玩意,现在让老师带一帮徒弟,本来老师就不怎么样,带出来的徒弟就更不用说了。这话可能有些刺耳,可说的也是事实。虽然相声本科班人数不多,只有20来人,可要谁来授课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我们有那么多相声表演艺术家,可能够在课 堂上给学生讲课的“相声教师”却未必很多。会说相声不一定会教课,会教课的老师不一定会说相声。

  三是相声本科毕业去哪里?相声式微,相声不景气,大家有目共睹。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相声演员,相声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相声凭的那可是自己的真本事,人家根本不在乎你是什么相声学士、相声本科?学了四年相声,可却找不到工作,这岂不成了一个笑话?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师爷留下说学逗唱,洒向人间笑一场。”正如作家班里培养不出大作家一样,课堂上也培养不出郭德纲。既然相声来自民间,那还是让相声回归民间吧。剧场才是相声最好的课堂,不信你同样弄20个人放到德云社学四年试试!

 

万名公职人员宣誓别看广告看疗效

□时言平(北京媒体人)

  节后第一天,湖南浏阳就举行了一个壮观的“开工仪式”,且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梁仲带领万名公职人员高举右手、齐声宣誓“为人民富裕而奋斗”。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5版)如此震撼的场景下缘何会让人有完全相背的感受,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万名公务员有多少是“被宣誓”值得推敲,这恐怕不是仪式而是一种模式;二是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在公众面前的公信力大不如从前,“为人民富裕而奋斗”会否只闻其声不见其行、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徒有形式而已?也值得考究和观望。

  为人民富裕而奋斗,应该是政府官员以及公职人员的职责所在,只要默默地去为之奋斗便是,何必如此高调,非得搞矫情的万人宣誓弄得满城风雨。即便口号喊得再响,如果公务员们只是齐声呼喊却

  不能在“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路上戮力同心,甚至心中只有“富裕”而没有“人民”,那岂不成了一场秀,一个在“被时代”下百姓和宣誓人都不相信的集体谎言?

  公务员万人宣誓“为人民富裕而奋斗”,完全不必搞得如此矫情,尤其是在当前公众对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冒甚至反感的时候。“不看广告看疗效”——“为人民富裕而奋斗”怎样奋斗?奋斗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才是公众对政府机关以及公职人员的终极期许,而如果只是空口号,即便千万名公职人员全宣誓,恐怕也感动不了公众。

  政府的决心应该体现在作为上而不是口号上,公务员为民服务的诚意也应该体现在行为中而非誓言里。虽然宣誓也可以表达一种决心和忠诚,但对于公众来说,这大可不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0年2月2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家呼吁庙会文化勿被商业左右
下一条: ·专家议春节新年俗:变化中传承春节文化精髓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