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娶只老虎做老婆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8 | 点击数:10078
 

  虎妻故事大概在晚唐比较盛行,薛渔思《河东记》中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只是情节更加曲折,细节更加细腻,多了点文艺腔而已。申屠澄要去濮州做官,大概在今陕西洋县偶遇一位“年方十四五,举止妍媚”的女子,不仅娴丽无双,而且明慧知书,于是求为妻子。婚后“夫妻情义益浃,其于厚亲族,抚甥侄,洎僮仆厮养,无不欢心”,摆明申屠澄娶了个三从四德的漂亮文艺女青年。故事结尾时,妻子开始苦吟“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接着,照例是大家一起回到了相识的地方,妻子偶然发现墙角还放着一张积满尘土的虎皮,结果一披上虎衣,“即变为虎,哮吼拿撄,突门而去”。申屠澄带着两个孩子“望林大哭数日”,最终黯然离去。

  虎妻故事至此基本稳定为8个母题:1,男子遇见一个穿虎衣的美丽姑娘;2,男子将姑娘的虎衣藏起来(一般是扔下枯井);3,姑娘成为男子的妻子并跟着他走了;4,两人过着美满的生活,并且生下了孩子;5,几年之后他们回到初次相见的地方;6,夫妻重温旧事,妻子急于找到虎衣;7,妻子穿上虎衣变成老虎;8,老虎离去,人兽终于不能共存。

  明清之际,虎妻故事还有少许发展,但只是在“男子为何遇见虎妻”的环节上做些文章。如明代的《虎皮井》:连云港闹虎患,要求乡民每年给老虎奉送一名男孩,后来有个崔生自告奋勇顶替男孩以身饲虎。崔生事先将酒肉摆上神案,自己伏于两上。半夜时分,老虎来了,脱下虎皮化作一个妇人,然后吃酒,醉卧。崔生从梁上溜下来,“取其衣,则一虎皮,出庙,以皮投于井”。接下来的故事就和前面一模一样了。

  ■脱下虎衣“被妻子” 找回虎衣做山君

  盗取美女衣服,强取美女为妇的流氓行径,早在干宝《搜神记》中已有记载,据说还是江西人(豫章男子)干的好事。

  人虎婚的故事和其他异类婚故事一样,在唐代笔记中即已初具模型,至宋明时期,已经非常成熟。故事一旦成熟,往往就变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的故事。

  成熟的异类婚故事中,异类越来越倾向于幻化成美艳女子,或者主动钻到男主人公被窝里,或者半推半就委身男主人公。所以民俗学家黄景春认为:“人与异类婚恋的内核是性爱,其他情节都是次要的、附着性的。”

  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虎衣的作用就知道了。在所有虎妻故事中,虎衣(虎皮)都是决定角色转换的惟一关键因素,谁拥有了虎衣的控制权,谁就拥有了命运的控制权。虎的神威是通过虎衣的神奇功能来体现的。

  对照各种天鹅处女型故事,比如牛郎织女故事,或者羽衣仙女故事,我们就知道衣服对于女人是何等的重要了,无论这个女人是凡间的老虎还是天上的仙女。只要脱去虎衣,老虎就只能是一个充分符合男性要求的,美貌而任人摆布的弱女子。

  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脱衣、裸睡、偷窥、盗衣、求欢等一系列场景,对于每一个男人来说,都是颇可驰骋想象的视觉盛宴。由于男性的强势观看,虎妻丧失了它的“山君”本性,成为一个“被妻子”的社会角色。由此看来,异类婚故事主要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需要而生产的,或者说,主要是男人对神秘女性的YY之作。

  人对异类的YY是基于恐惧感的消失,征服欲的加强。自然界的老虎越少,想象中的老虎就越人性化,人对老虎的感情就越亲。一旦自然界的狼不再对人构成威胁,人们就会更乐意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认识和了解狼,由此我们知道狼是讲道理的,狼和羊的矛盾是可以通过对话解决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灰太狼是个真正的模范丈夫。

  虎妻故事中颇具女性主义色彩的象征情节在于,出于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了摆脱男权社会的“被妻子”角色,虎妻一直在韧性地等待时机,寻找虎皮。早期的人虎对抗总是难以调和的,后期的人虎对抗则日益温情起来。这,大概也是人与自然不断对话的结果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0-02-08 00:00

上一条: ·[李建宗]多民族文学史观中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文本
下一条: ·[田欢]生成过程中的民间英雄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