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网络调查:春晚看的不是喜欢而是习惯
  作者:记者 张虎 宋学伟 王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1 | 点击数:6745
 


  百姓声音

  南京市民:春晚就算不看 也不能没有

  如何对待每年的春晚?少了春晚可以吗?昨天下午记者在南京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受访的10位市民中,有8人每年看春晚,1人从来不看春晚,1人已经好几年没有看春晚了。受访的10人都认为,春晚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少了春晚肯定不行,就算不看也不能没有。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冉冉:不管好坏,每年的春晚我都坚持看完。如果没有春晚,吃完年夜饭,就没有全家男女老少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了。

  三牌楼郑先生:春晚我们家人每年都看,但是不一定看完,每年都要办春晚,已经没什么新意了。

  广告行业樊女士:春晚可以营造一种欢欢乐乐过大年的氛围。每年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就算不看,电视里也会放着春晚,已经是二十几年来养成的习惯。

  工程制图行业王华锋:我已经很多年没看春晚了。不过少了春晚也不行,虽然我不看,但会关注,会拿春晚当话题和朋友们一起聊聊。

  市民陈女士:我不爱看电视,从来不看春晚,但家里人是每年必看的,如果没有了春晚,大家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快报记者 张虎)


  专家观点

  徐艺乙:当传统文化流失 春晚便钻了空子

  “春晚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很多老百姓除夕夜的固定节目,是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逐渐流失有关的。”南大教授徐艺乙说,过去中国各地大年三十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早到晚都排得很满,并且相对固定,但因为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内容也都不一样。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我们国家对春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开始出现认识的局限性和偏颇性,认为其中的很多内容,比如祭祖、守岁等,带有封建色彩,武断地将其否定了。“于是,大年三十内容的丰富性便随着传统文化被忽视而逐渐流失。这些年来,对春节等传统文化只重视了食品方面的保障,其民俗内容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春晚填补了这个空白。再加上这些年来,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传播力量越来越大,所以春晚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眼球,并逐渐形成一种全国统一的除夕夜的节目。”

  “作为央视办这样的晚会无可厚非,但若想成为艺术大餐、‘新民俗’,应该做根本性改变。如果不改,在现在这样一个文化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不看春晚。”(快报记者 王竞)

  (徐艺乙,南大历史系教授、民俗学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演员访谈

  国家一级演员惠娟艳:春晚也要不断创新

  曾多次参与央视举办的各种大型晚会的国家一级演员惠娟艳认为,全国老百姓每年对春晚的期待都非常高,而很多观众又觉得春晚越来越不尽人意,原因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全国十几亿观众追求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可谓众口难调。一台几个小时的春晚既要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口味,又要做到健康、和谐,在现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是有很大难度的。

  其次,春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节目,因此肯定有个大方向上的限制。许多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来的节目,被一次次地审核、修改,节目质量会有所影响。

  最后,春晚的主创人员思维固化、缺少创新。春晚的负责人包括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要做观念上、意识上、行为方式上的调整,要到民间发掘更多精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要不断挖掘新面孔,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惠娟艳认为,春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舞台,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喜庆吉祥、和谐向上的全国人都爱看的节目,这样才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春晚的期待。(记者 张虎)

  (惠娟艳,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现代快报 2010年01月26日01:58

上一条: ·革春节的老命?长沙人不来神
下一条: ·中国“虎文化”:从“神的化身”到“消灾符号”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