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乞巧节:改良“七仙祭礼” 女子成年礼重现
  作者:郭媛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5 | 点击数:14271
 

  女子成年礼 最受瞩目

  虽然叩首礼声势浩大,但现场最受瞩目的还是乞巧节举办5年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同穿古服,珠村长辈潘慧君给12名年轻女子别上发笄,象征她们“已告别孩提时代”。

  “拜———兴———!”女子随声鞠躬、平身,传统味十足的仪式其实是一场由天河职中女学生参与的演出,即将高三的小招觉得很荣幸,“亲身参与传统成年礼,使自己对传统乞巧加深了解。”

  “每走一步、袖子怎么摆动,都有讲究。”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珠村民俗专家潘剑明是仪式主持,他透露,此次演出专门请来“汉礼”专家按历史传统还原场面。

  着汉服的还不只是参加成年礼的女子们,一位从海珠区坐了2个小时车到珠村的“80后”男子,也是身穿深蓝色长衫汉服,他看完整场还不时举起手中相机拍照。

  据悉,昨天在的“汉装客”多是广汉会(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的成员。“穿着汉服出门,沿路已经有街坊不断在看。”自称“柚子茶”的女子称,尽管感觉别扭,但还是很希望穿着传统汉服来“应节”。而为自己亲手做了一套汉服的李小姐则专门一早从中山赶来,带着晚辈于村中处处流连。

  最老“巧姐”:
  莫让女儿节 成了婆婆节

  今年88岁的黄彩余是珠村巧姐的“四大元老”之一。昨日,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短衫,端坐在“以良潘”祠堂里面,热情利索地欢迎着我们。1998年的时候,她和村里其他三位老“巧姐”发起了七夕乞巧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谈到当年,老人非常兴奋。

  黄彩余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手工艺品过七夕乞巧了,15岁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整整62年都没有过乞巧节。1998年的时候,孙子也成年了,黄彩余终于闲了下来,于是她和其他三位同龄巧姐一拍即合,决定恢复这一传统节日,过七夕,摆七娘。从此,广州又见乞巧。因此黄彩余和其他三位老“巧姐”谢慧琼、周文联和陈宝好也被称为珠村乞巧的“四大元老”。黄彩余最擅长的是做各种人物,穆桂英、七仙女、花木兰、牛郎织女等好多种人物她都做过,其中一套还被收藏进了博物馆。她的儿媳妇也是一位“巧姐”,而孙女则是一位“玉女”———也就是行祭拜仪式的女子。一家三代乞巧,在村中传为美谈。

  黄彩余也提到,她很想教小朋友学手艺,可是现在的小朋友都很忙,忙着读书、玩电脑,基本上没什么心思学乞巧手艺。不过,她对手艺的传承还是很乐观的,她指着旁边正在忙着的中年巧姐们说,她们是2006年加入“巧姐”队伍的,基本每年都有退休了的阿姨加入到她们之中,乞巧节在今天已经不是“女儿节”,成了“婆婆节”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4日 15: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有情人“七夕”过节哪不妥? 该不该恪守传统?
下一条: ·[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
   相关链接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邵凤丽 萧放]从主妇到厨娘——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我们的节日·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征文启事·[邵凤丽]朱子《家礼》与宋明以来家祭礼仪模式建构
·[杨杰宏]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2016中国(新余)七仙女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邵凤丽]试析当代家祭礼仪传承与重建的依托要素·[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召开分组学术研讨会·[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传承千年古民俗 共筑中国“女儿梦”·[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