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元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7 | 点击数:10131
 

     道教对中元节有种种说法。《道经》指出,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校阅,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某日作元都大斋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异物,幡幢宝盖,精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老子经。“十方大圣,高咏灵篇,囚徒饿鬼,一切饱满,免于众苦,悉还人中。若非如斯,难可拔赎”。也就是说,中元为地官超渡囚徒饿鬼之日。文中的玉京山是道教大罗天之上天帝所居之地。上述《道经》只出现了地官和十方大圣之类泛称,《道藏经》则更为具体指出,七月十五日乃太上老君同元始天尊会集说法召十方天帝神仙真圣之日。《真武经》具体记载了元始天尊说天上至真妙法的情形。而《正一旨要》更把地官具体化:“九地灵官神仙兵马无殃数众,名山洞府,神仙兵马,同下人间,校戒罪福,大宜拜表上章,祈恩谢过。”至于超度亡灵,道教有《度人经》,说“七月长斋,诵咏是经,身得神仙,诸天书名,黄箓白简,削死上生”(以上均转引自《岁时广记》卷二九)。

     道教给予七月十五日的影响虽不及佛教,但也有相当程度。反映南宋杭州风俗的《武林旧事》说:“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嘉靖河南《归德志》讲当地中元日有祀三官之俗。中元节也是主宰冥事的城隍出巡之日,十分热闹,宗教信仰者往往持斋诵经。

     祭祖活动

     七月十五日成为节日,显然是受佛道影响形成的,不过也有一定的中国民间习俗为基础。唐人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有句:“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吴东俗理年。”所谓“理年”,当时有理庄稼年成之意。中国古代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如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中元荐新。”崇祯江苏《泰州志》记该地中元日:“人家皆祀先荐新。”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民间观念结合,使七月十五日成为祭祖的日子。《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以证明我们的看法。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jì)米(黄稷米)饭,“亦告成之意”。《岁时杂记》对使用“麻谷”也有说明:“取麻谷长本者,维之几案四角。”并说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叶、生花、花盆、米食,略与七夕祭牵牛、织女同。也使我们看到中元节与七夕相近,祭祖活动受七夕影响的情形。向祖先“告秋成”是七月十五日的重要内容。《岁时广记》引《钱状元家范》还记载了烧素食之俗:“近世以七月十五日为烧衣节,盖本浮屠之说,不足依据,然佛老宫祠,所在有之,亦祖考平生游思更衣之地,因设素食于此烧之,理亦可行。”烧衣之俗在元大都也有反映:“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析津志辑佚》,按书中将该条系于七夕中,似为中元之俗)送衣食、告秋成均表达的是对祖先的怀念。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便反映了百姓的观念。

     明清时代北方中元节麻谷作用突出。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十五日农人挂纸钱于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取麻谷置于庭间并门侧,至晚送于墓祭所。”嘉靖河北《清苑县志》也说:“中元树麻谷子门左右,祭墓,曰麻谷祭。”反映出麻谷两大用处,一是门悬麻谷,二是祭墓。“麻谷祭”突出说明了麻谷的作用,而在陕西府谷,干脆把中元节称为麻谷节。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十五日中元节,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并献神。”此神当是农神。天启安徽《来安县志》说:“是月望,祀先农,家置酒劳力田者。”同治山西《阳城县志》讲当地“搏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竞祀田祖,并上冢焚纸祀先”。均是秋报的反映。     烧衣、烧纸钱习俗也是明清中元节的重要内容。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十五日“人家则用彩色纸糊为冠履衣裾,剪制金银为首饰带锭之类,备牲礼祀祖先毕焚之”。万历福建《建阳县志》记载:“中元设祖考斋宴荐献于家,焚金银钱锭于门,俗称鬼节。”烧衣,又称焚冥衣,烧包袱。所谓“烧包袱”,光绪湖北《荆州府志》解释道:“祭祖宰牲,用纸封楮钱,名曰包袱,上书祖考姓名,祭奠焚化。”

     南方江南、闽赣聚族而居地区,士大夫衣冠之家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

(摘自 常建华著:《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七夕
下一条: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立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