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尚丽新]汲古阁刊刻《乐府诗集》源流
  作者:尚丽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7 | 点击数:18097
 

 

  (二)毛晋、王咸校勘述评

  据卷一末毛晋识“己卯二月望日依宋版较正”、卷一百末王咸识“腊月廿四日灯下阅完是夕爆声如雷”,可知二人从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己卯( 1639 年)二月至腊月共花了十个月校毕《乐府诗集》。毛晋跋云“手自雠正,九阅月而告成”,实则应为十个月。校《乐府诗集》时距明亡还有五年,此年毛晋四十岁,王咸四十八岁。

  毛晋、王咸的校勘工作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第一,排列绛宋本的异文。第二,偶有案断。为了便于分析,列举王咸、毛晋部分有代表性的校记于下。稍早于汲祖本,大约在 1637 年以前,常熟还有一个冯班的校本,亦是用绛云楼宋本校元本,冯校本已佚,但在陆贻典校本和劳权校本中尚保留了冯校,我们从陆校和劳校中将冯校辑出。

  显而易见,同出绛宋的冯校,与毛、王二人的校记是有一定的出入的。这表现在:首先,较之冯校,王毛之校更为详细。我们曾对全书做过一个详细的统计,从数量上来说,王毛校可能要比冯校多出一倍不止;其次冯出校王毛未出校的情况亦有,但不多,应属于校勘中的自然现象,校勘中人为的疏漏在所难免。惟王毛校倍于冯校这种现象颇难解释。清初陆贻典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做出了解释。陆氏认为冯氏有据而王毛引据他书、忝加臆改是造成冯略毛详的原因:“大要冯氏所校,即未能详,而确有可据。”“惟毛氏刻本,亦出之牧翁宋刻,而与冯校往往不合。盖冯校失之略,毛校颇详,而末免引据他书,忝以臆改,宜其相去径庭也。”[4]经过对王毛校和冯校的分析比较,我们否定了陆氏的说法,理由是:

  第一,陆氏此说建立在“毛氏刻本”与冯校的对比之上,毛氏刻本是以汲祖本为底本的付刻本,与汲祖本的差异很大,有较为严重的“忝加臆改”的倾向。(详情参下文)

  第二,王毛出校、冯氏未出校者,可能有引据他书者,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引据他书的。我们在笺校《乐府诗集》的过程中,比较全面地接触了“他书”,诸如正史、野史、杂史、笔记小说、总集、别集等,即使将典籍亡佚的因素考虑在内,我们所涉及的“他书”的范围和数量也不会不及于毛晋、王咸。我们将王毛出校、冯氏未出校之处核之于“他书”,却发现这种异文常常是唯一的,它与各书都不相同。诸如卷八四刘琨《扶风歌》“冽冽悲风起”之“悲”,《文选》、《文选集注》、《艺文类聚》、《初学记》、《诗纪》俱作“悲”,唯有王咸出校为“长”。卷九十李白《横江词》“海鲸东蹙百川回”之“东”字,宋蜀本《李太白文集》、清缪曰芑影宋本《李翰林集》、元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丛刊影郭云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鲍松刻影宋咸淳本《李翰林集》、清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俱作“东”,惟有王咸出校为“更”字。再如卷九四刘禹锡《堤上行》“长堤缭绕水徘徊”之“水”,宋绍兴本《刘宾客文集》、丛刊本《刘梦得文集》、《万首唐人绝句》俱作“水”,唯王咸出校为“太”。这些例子说明,王咸所出校的确实只能是绛宋本的异文。这更印证了绛宋是一个晚出的、舛误甚多的本子。

  第三,王毛出校、冯氏未出校还有一些其它 情况,诸如王毛明确出校为“宋刻作某,误”者,在这种情况下冯氏不出校,可能是因为这些错误太过明显,如卷八二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之“火”字,王咸出校“宋刻作少,误”。再有卷十四傅宋本、元本皆作《上寿酒歌》,冯未出校,独王咸校为《王公上寿酒歌》,实则是根据目录本校得来,亦非据他书增改。

  总之,我们对王毛之校持肯定评价,我们认为,较之冯校,它更为详细地反映了绛云楼宋本的面貌。

  王毛校记除了详细地排列绛宋的异文之外,尚偶有按断,如最为常见的“宋刻作某,误。”此外,还有对显误者的判断,有时亦稍有考证。下列几例:

  卷六一曹植《当事君行》“好恶随所爱增”之“增”,王校曰“应作憎。”

  同上曹植《当车已驾行》“侍者打觞”之“打”,傅宋、元本俱作“打”,王校“应作行。”

  卷六二梁刘孝胜《妾薄命》“复传苏国妇”之“妇”字,毛晋明修本、丁丙明修本、陆贻典明修本作墨等。王咸补一“妇”字,出校为“宋缺臆补”。陆校作“宋本缺毛增妇。”

  同上唐李端《妾薄命》“市里共乘舟”之“舟”字,傅宋、元本俱作“舟”,王咸校曰“市里非可乘舟,疑作 辀 。”

  上述所列诸例亦同样证明王咸、毛晋的校记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绛宋本的原貌。

  原载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九辑

  (三)汲祖本的评价

  无疑,汲祖本在《乐府诗集》版本研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用绛云楼宋本校过的,是复原绛云楼宋本的最重要依据。在绛宋亡佚的情况下,它与冯校就是绛宋研究的最宝贵的材料。第二,它是汲古阁本的祖本,是研究汲古阁版本系统的基础。可以说,它是绛宋本与汲古阁本之间的枢纽。

  汲祖本的底本虽然是一个无补版的明修本,但属于后期重印本,漫漶、断板现象比较严重,这决定了它会不可避免地保存底本的一些失误。用作对校的绛云楼宋本,是一个比现存的傅宋本晚出的本子,脱漏、讹变、臆改现象严重。毛晋、王咸二人的校勘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绛宋本的原貌,虽偶有按断,对绛宋的讹误稍有纠正,但要保留古本之真就必定要不可避免地保留绛宋本的诸多失误。绛宋本和明修本的版本价值在客观上决定了汲祖本的价值,也就是说,汲祖本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版本。

  虽然它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版本,但它出现在明末元本将亡的情况下,以宋本勘定,并且是为了刊刻而产生的一个校本,在其基础之上,诞生了一个新的版本系统--汲古阁本系统。在《乐府诗集》流传的历史上,亦可谓功不可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7年01月19日

上一条: ·[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下一条: ·[董晓萍]北京城市用水的民俗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