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左玉河]从读书人到知识人
——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趋向
  作者:左玉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25 | 点击数:7156
 

     三、学术研究职业化

     所谓学术职业化,是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谋生的社会职业,学术研究者成为职业学者。在古代中国,读书人从事学术研究,或多或少都是以一种官吏等职业身份进行的,并非纯粹地将学术研究作为谋生的职业,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难以保障其作为一种职业的生存。为官、为师,乃古代读书人生存之职业特征。
     随着清末民初现代学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专门科研机构的创建、科研成就的取得与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成,近代学者的社会职业角色开始形成,学术研究逐渐呈现一种职业化趋向,不仅出现了以知识生产和传授为谋生手段的社会职业,而且这种学术研究职业为一定的制度所保障。学术职业化是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特征。
     学术研究职业化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大学、研究所、图书馆、杂志社、出版社、报馆等近代新学术设施的建立,为知识人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这些近代新学术体制下的学术设施,不仅使近代知识人有了容身之地和生存空间,而且使学术研究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知识人以教授、编辑、研究员、图书馆员等职业身份,成为近代学术研究的承担者。传统读书人除了作教师外,多数人走着科举———做官的道路。知识的多样性造成了职业的多样化。知识人的职业化,意味着知识的专业化。新知识开始远离政治,致力于本专业的知识生产(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教书育人),并在日益强化的经济贫困和地位贬值中,清贫自守。这样的社会职业,使其保持了与政治必要的独立,同时,也迫使他们为生存而谋划。故知识人将大学教授、专家及编辑等作为“稻粱谋”之职业,在追求学术独立之同时,亦追求经济上的利益。
     学术研究职业化后,知识人追求的是“知识”,是以其专业知识来换取生活资料的。故近代学术不可避免地带有实用、功利、浮躁、浅薄的特性。这样一来,便与标榜“修德求道”的传统读书人有着很大差异。近代注重知识传递之大学教授,与传统的传道之师便迥然不同。蔡元培云:“自科举废,学校兴,师弟之间之感情,遂一落千丈。其故由于两方:教者除上堂演讲外,不复注意被教者之进步受益与否;被教者遂亦不发生感情与教者接洽。至使学术之授受,同于商铺之买卖,实为不良之现象。”学术之授受,同于商铺之买卖,乃近代知识人与传统读书人之重大差别。因为他们各自的功能已经不同:非传道卫道之师,而是求知、传知之师。
     如果说读书人对学术的追求是“志业”而非“职业”的话,那么知识人对学术之追求,则逐渐变成一种社会“职业”,而非“志业”。传统“师”之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作为近代社会职业的大学教授,则将知识的追求和传播视为第一位。其职责首先不是传道,而是求知,不是授业,而是研究。近代学术职业化后,知识人被纳入特定的知识生产和传授体制中,成为现代知识体制和学术体制中之知识人。
     与学术职业化相伴随,近代学术呈现出越来越严格之体制化趋向。职业化学者被纳入近代分科化、专门化之学术体制中。现代学术体制以有形之场地和无形之规范,直接限定着学者之学术活动,并间接影响着学者之学术思想。职业化之知识人若不能与学术体制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不仅会使学术体制越来越僵化,而且知识人也容易被体制所“化”。随着知识体制的日趋完善,知识人逐渐生存于知识体制内部,这是近代以来发展的趋向。职业化之知识人多遵从现代学术体制从事知识生产,甚至将知识作为稻粱谋,而不再执著于思想之道。这是职业化体制下学术研究的特点及知识人的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7-2-15 15:06:31

上一条: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阿兰·邓迪斯]21世纪的民俗学
   相关链接
·[魏仕俊 郝祥满]人生如歌:川江号子里近代船工的三重世界·[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全70册)》出版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童方云]田野调查结硕果 学术研究为民生
·[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郝佩林]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民日常教化
·[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古村落: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
·[李丽丹]东方民间文学书写:从学术研究向大众传播·[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