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7243
 

  二、解读传统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编纂和研究在19世纪已经引起外国学者的注意,但是他们仅仅将零星的中国民间故事填充在外国民间故事索引中,算不上对中国民间故事科学的分类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类型归纳的探索,钟敬文先生做了首创性的工作。他在1930年—1931年所拟《中国民谭型式》中的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型式,作者“本拟等写成一百个左右时,各加修订,印一单行本问世”,但是“写的原定数目一半的型式”,便“中断”了。[xx]这45个类型,尽管其目的主要在于学术,并没有追求索引的科学编纂。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这一著作后被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学界也受到相当的重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完成于阿尔奈索引、钟敬文索引之后的1937年,他采用AT分类法的分类理念,按照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概括。他的体例是在每一类型下首先按母题分述故事情节类型的提要;在资料来源部分列出有关的书目、卷次、页码等;最后对故事出处有详细交代,对故事中的母题以及情节的延伸、补充、替代、变异情况、比较对照、分布情况、附注等都作了说明。编者的这些交代是在对有关民间故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炼得来的,因而对于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著作还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学理上的探索。因此这部索引不仅是一部工具书,而且还是一部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学术著作了。

  艾氏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编制出自己的类型索引,将中国民间故事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来考察,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选录3000则民间故事,归纳出246个故事类型,其中有不少亚型。在今人看来似乎算不上什么,但他仅以东南沿海一带省份,主要是浙江的中部的材料为对象,归纳出这些类型就相当地不容易,钟敬文先生曾百感交激地说“30年代我费力所草成的中国故事类型,不过50余个;数年之后,一位外国青年学者,在短短的数年里竟完成了超过我将近几倍分量的专著。……实在禁不住感叹和惭愧之情。”[xxi]

  艾氏这部索引的贡献除了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料外,而且还为我们从科学的高度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独特价值提供帮助,他认为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每个母题都是非常固定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母题链,即整个民间故事,又是相对不稳定的。在中国,民间故事的形成还没有停止,许多母题还是有生命力的。因此,这些母题在今天又能形成新的民间故事、轶事或其他的体裁样式,并在形成过程中继续存在下去。

  南方和中原的民间故事比起北方和西北部的民间故事来说,要生动得多。中国南方,特别是浙江省,在这方面比起气质较为凝重的北方来说,似乎更富有艺术创造力,更善于编造故事。中国的精怪故事“似乎可以证实,这些故事主要是文学家的一种财富”[xxii]。

  这些论断,对我们今天的故事研究乃至中国的文学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对于这部索引体例的形成过程,作者似乎在有意回避某些问题。但是从这部索引形成的学术背景和形式结构来看,艾氏索引显然是受到外来的影响:其一索引具有AT分类的叙述理念。尽管他曾表示自己的索引“并未以阿尔奈的索引分类为基础,但是EB索引完成于1936年,汤姆逊补订的《民间故事类型》(FFC74号)已发表了十年。爱本哈特(艾伯华)应该是熟悉这一材料的。……根据这些我有理由认为,EB目录的分类细部大纲除(5)(6)是以神话为对象这一特点之外,还是受了AT的影响,并以之为借鉴的”[xxiii];其二是受到钟敬文先生的影响。他在1933年给娄子匡先生来信说自己在收集中国古今的神话传说资料,准备整理成一部专门著作。同年他在写给钟敬文教授的信中说“从你的著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艾伯华1934年来到上海,1935年回国。而1928年到1934年的七年间,是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高潮时期。艾氏不可能见不到钟先生的《中国民谭型式》。正是艾氏在吸纳AT分类理念和钟先生富有民族特点的类型归纳体系等优点的基础上,才编纂出当时第一部较为科学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作者在多处表示这部索引能够反映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面貌,但是对于泱泱华夏来说,选材范围的过于狭窄不能不说是这部索引的致命弱点;因此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结论也就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了。而在对“中国民间故事”这一概念的理解上,编者似乎又过于宽泛,因而在选材上便出现性质不一、繁芜驳杂的情况。[xxiv]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上一条: ·[刘铁梁]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一条: ·[钟敬文]我与她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