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人民日报专版:当网络牵手春节
  作者:人民日报科教部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16187
 


(金台观澜)

网络时代话春节

杨健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14 版)

 

  春节,是农耕时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

  闲暇、美食,红包、新衣,爆竹、舞狮,灯谜、庙会……家家户户忙碌经年的物质积累和朝朝代代的文化传承相互捆绑,在十多天时间里如烟花般集中燃放。此情此景,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宾来客往的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于是,在农业社会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便有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今天的中国人正行走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农业文明的五千年长卷已接近尾声,市民和网民的增长几可与新生儿数量的增长等量齐观。当年货在网上买,年夜饭在网上订,贺年片在网上发,麻将在网上打,甚至连鞭炮都可以在网上放时,春节的气氛还有多浓?春节的魅力还能延续多久?它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坚守?

  毫无疑问,互联网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春节的形态。但春节并不怕变。从夏朝到汉代,光是过节的时间,就从正月初一到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变了好几个来回,但春节的地位没有变。纸张发明之后,春联代替了桃符;火药发明之后,烟花代替了爆竹;自鸣钟发明之后,钟鼓变成了玩具;电灯发明之后,灯笼只剩下躯壳;春晚出现之后,守岁的意思就是全家人一起看电视……对所有这些变化,春节脸不改色地照单全收,一一列入自己的节目,仿佛历来如此,天经地义。

  真正能够对春节形成威胁的,其实只有两样东西。一样叫富足——如果大家的日子天天像过节,那么在物质的层面上,春节的特殊性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样叫淡漠──这是比富足更可怕的挑战者,因为只有它,才能穿透坚韧的盔甲,刺中春节最柔软的核心。

  曾几何时,当工业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把“父母在,不远游”的儿女推向远方时,有人预言,以宗族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儒家文化走到了尽头,春节的末日已经不远。然而春节挺住了。君不见,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春运依然人潮汹涌,因为剥去花团锦簇的层层装点,春节最核心的魅力,其实是家的温暖,是缠绕交织的中国式人情。只要这牵魂萦梦的丝线不断,春节就注定是回家的时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盛大节日。

  人可以不富足,但不可以太淡漠。网络时代,春节对大家这样说。


春节您上网了吗?

《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14版)


制图:赵勇芬

数据来源:本报问卷调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科教周刊

上一条: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下一条: ·[萧放]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