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聊斋:古往今来话端午
  作者:高丙中 萧放 陈连山 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16 | 点击数:8806
 

 

   image

  吃粽子的端午节俗,据说与纪念屈原有关。

  主持人:刚才萧放提到“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听起来有点玄乎,怎么理解?

  刘晓峰:我来解释一下吧。端午节的节俗与古人对自然的阴阳二气循环的认识有重要联系。《礼记·月令》怎么说五月呢?——“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五月阳迫于上,阴动于下,是一年阴阳转换的重要转折点。那么,我们的先祖没有仅仅停留于应当顺应阴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还期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调理阴阳。

  按照古人的思路,正月与冬春交替相关,为除旧布新之时,端午与夏至有关,是阴阳变化极为激烈的时期,在这样两个阴阳转化新旧更替的特殊时间,通过对天地阴阳之气相争进行模仿,会促进阴阳之交,进而达到促进人类和万物的繁殖,达到人畜与稼禾兴旺的目的。在端午节俗中,有一类依照模拟巫术的法则衍生出来的以“斗”、“争”为核心的民俗,如闺中少女的“斗百草”,端午前后举行的拔河活动、骑射比赛、龙舟比赛、日本端午的相扑,今天中国辽宁尚有遗存的“石战”,实际上都属于这一类。

  主持人:这听起来很有意思。以“斗”和“争”为核心的端午节,“赛龙船”和“赛骑射”我们可能都听说过。“石战”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习俗是很特殊的还是很普遍?

  刘晓峰:南方竞渡,北方射柳。简单说射柳也是一种射箭比赛。俗话说:“南人驶船,北人乘马。”竞龙舟和赛骑射实际上是端午节与南北中国的风土相适应而出现的不同的展开。

  说到“石战”,有人介绍过东北某地端午节“克石斗仗”的习俗。当地有宝鞍山和望宝山两座非常平常的小山丘,多年来两村村民一直和睦相处,然而,一到端午节“克石斗仗”这天,可就不分民族、不论亲疏远近了,你只要是站在那个山坡的“克石斗仗”人群之中,就是亲爹走错站到了对方的人群里,也免不得被“克”。当地方言的“克”,就是互相投掷石头击打对方。

  据说,在端午节这天“克石斗仗”活动,数十年、上百年屡禁不止、延续不断,而且打伤之后不记仇、不报复。第二天,两村的村民往来如常,亲热如故,一切又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就像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其实,“克石斗仗”历史上曾经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流行,是拥有悠久传统的古俗。在四川成都,端午原来有打李子习俗。在端午那一日,很多人买很多李子,带到城东南角城楼处,用李子对打。据说打斗的场面非常激烈,观者达数万人。1895年,因为打李子一事与外国传教士发生了冲突,这一习俗才为清政府禁止。在日本,“克石斗仗”被称为“飞磔”或“阴阵打”,相关记载出现得非常早。《扶桑见闻私记》记载了鎌仓建久五年(1196年)日本端午斗石的情况:五月五日,为庆祝端午佳节,大小官员都出席了“阴阵打”。两群不同街道的十五以上十七以下的儿童各七八十人分列左右开战。他们以石头互击,或头破或血流或眼溃,“多戴朱者”。在朝鲜半岛,《李朝实录》不仅记载有皇帝观看石战的事情,而且还有来自中国明朝的使者在朝鲜参观“石战”的记录。看来当时朝鲜的“克石斗仗”已经非常有名,连远来的明朝使者都想一睹为快。

  不过,话说回来,上述这些节俗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想通过人为的努力,促进自然的阴阳相交,它反映了古人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轨迹,是我们今天总结端午节俗文化时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

  主持人:不听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听完您的介绍,我们才知道,端午节原来也有这么狂欢的一面。不过,刚才我们提到,端午节是要“避邪”的,那什么是邪?如何避法呢?

  陈连山:我先声明一下,我们讲避邪这个词儿,不是搞迷信。其实,所谓“邪气”指的是瘟疫之气。端午节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大致在公历的5月底或6月初,正是仲夏时节。这个时段,气温骤然上升到30℃以上,令人难以适应;同时,蚊虫开始肆虐,细菌开始泛滥。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所以,古人说五月是充满瘟疫之气的“恶月”。于是,人们选定五月初这么一个容易记忆的“重五”日子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人类健康。

  传统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是采百药。涉及的药物有艾蒿、菖蒲、苍术、蜀葵、小蒜、胡荽汁、蘩蒌羹、芣苢、蛤蟆、乌蛇等等。目的当然是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各种疾病。百药之中以艾蒿、菖蒲最为突出,使用最广泛。这两种植物都具有强烈的芳香,挂在大门口,用来避邪。直接挂起来的,叫“艾旗蒲剑”。捆扎成人体形状的艾蒿,叫“艾人”。艾蒿还被用来做糕饼,菖蒲则可以用来泡制菖蒲酒,甚至跟雄黄一起制作菖蒲雄黄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看来,菖蒲是具有防疫保健作用的。由此可知,所谓的菖蒲避邪,其实就是防疫保健。

  雄黄酒,刚才丙中讲过了。这些风俗可以说都是以避邪的名义开展的,内容主要还是搞好个人卫生。

  当然,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很多祭拜瘟神的活动。瘟神有两种。第一种是能够控制瘟疫的神。例如,1949年以前,河北定县有一座瘟司庙,其中供奉了五位瘟神。据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瘟司庙记》说,这五位瘟神的前身是五位擅长医治瘟疫的游方郎中,死后被人们尊奉为神。人们通过祭祀这五位瘟神,祈求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由于这五位瘟神原本是医生,崇拜他们,实际上是崇拜医学。第二种瘟神则是瘟疫的化身,全国大多数的瘟神都属于这一类。对待这样的恶神,人们的态度是坚决驱逐,有些地区把瘟神像装上草船(或纸船)抛入河水之后,还要放一把大火,彻底烧掉。表达的是人们对瘟疫的切齿痛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6月10日08:11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畅谈成为法定假日的端午节
下一条: ·端午: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