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连山]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
——确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两种思路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7 | 点击数:11193
 

     二、故事类型的非历史性质

     在讨论故事类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时候,首先要取消过去民间故事类型学研究中那个潜在的假设,即斯蒂·汤普森所说的“类型索引暗示一个类型的所有文本具有一种起源上的关系……”类似的说法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著作中常常出现。著名故事学家刘守华说:……本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上的人群中间口耳相传时,既保持着它的基本形态,又发生局部变异,便构成大同小异的若干不同文本了。故事学家通过比较其异同,将这些文本归并在一起,称之为同一“类型”。类型是就其相互类同或近似而又定型化的主干情节而言,至于那些在枝叶、细节和语言上有所差异的不同文本则称之为“异文”。
     刘先生对故事类型的描述是一个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显然把一个原本只是潜在的假设当作事实来叙述了。这种假设是无法证明的,它也不符合人们确定故事类型的实际工作过程———没有哪一个类型学者是在论证了各个故事文本的历史渊源关系之后再确定它们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个假设使我们误以为故事类型的确定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历史问题,而不是学者个人进行的一个抽象归纳的问题。
     从众多的具体民间故事文本中确定类型,是一个从具体差别中归纳出抽象共性的过程。民间故事长度有限,情节变化的范围有限,因此,在整个故事群体中出现彼此类似的故事情节是很自然的。我们从中提炼出“故事类型”的那些异文之间未必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只是我们根据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抽象归类而已。
     在此,故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对矛盾,对普遍性的追求,必然舍弃(至少也是暂时搁置)特殊性;而强调特殊性,则必然减少了对普遍性的追求。从一个地区范围内的故事类型,到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故事类型,再到世界范围的故事类型,其普遍性不断提高,而其特殊性则递减。不同层次的故事类型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并不存在哪一方绝对优越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7-31 10:28: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
下一条: ·民间故事的记录史和生命史
   相关链接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祝秀丽]嵌入、连缀、复合——蛇郎故事的组合形态
·[户晓辉]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论 1949- 2018》
·[王旭]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万建中]中国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禁忌母题
·[丁乃通]现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类型特征·[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漆凌云 杨秋丽]中国民间故事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