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17 | 点击数:12586
 

二、从史诗传统走向口头传统

       2000年,新世纪伊始就有了新气象。1月,美国史诗学者弗里(JohnMilesFoley)一向负有盛名的“口头传统简明教程”——《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的中文版面世(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月,朝戈金的专著《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2月,《民族文学研究》增刊《北美口头传统研究专辑》接踵而至。此后的数年间,一系列有关口头传统研究的译著或译文也得以陆续推出,“三大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若干关键著述陆续进入中国学界。在译介活动兴起的同时,民文所学者走向田野的步伐也在加快,队伍也愈加壮大起来,域外理论与本土实践的抱合、学术话语与地方知识的碰撞生发,就这样一步步延展开来。
       但如果稍稍回顾一下世纪之交的学术研究历程就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在老一辈学者推进史诗研究的同时,民文所的青年学者也开始陆续译介西方民俗学理论;恰巧也是在1990—1999年间,口头程式理论的引介和评述经朝戈金和尹虎彬的手笔,逐步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成为口头传统研究这一“新”领域在中国的滥觞。2000年以后,随着译介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带动了口头传统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从史诗研究波及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进而扩展到多个学科。从平行方向上看,有关演述理论这一学派的系统引介,当以杨利慧和安德明与鲍曼的学术访谈为信号;此后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该学派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拥趸众多。加之此前已初见端倪的演述理论和民族志诗学到了这时也有了进一步译介和评述,便一并被学者们纳入借鉴的范围;原本彼此之间就有亲缘关系的“三大理论”在口头传统的研究视野下构合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参照系。民文所学者也从理论的“视野融合”和方法论整合中受益匪浅,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在认识论上有立场转换、在方论论上有拓展创新、在技术路线上有改弦更张的学术探索之路,进而以史诗理论话语的更新、研究观念的转变带动民间文学朝向口头传统的学术转型。
       2000年,朝戈金的博士学位论文《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面世,堪称一个标志性事件。该著基于江格尔史诗传统和传承人冉皮勒演述录记本建立起田野再认证程序、文本解析模型及诗学分析路径,特别是对“文本性”与“口头性”的剖析鞭辟入里,改变了既往基于一般文艺学的文本观念,为后续的田野实践和文本研究树立了典范。就学术转型而言,钟敬文在其为朝戈金专著的序文中做过要义阐发:

       所谓转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已经搜集到的各种史诗文本,由基础的资料汇集而转向文学事实的科学清理,也就是由主观框架下的整体普查、占有资料而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

       正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矫正史诗“误读”为出发点,以回归文本背后的传统为内在理路,并在积极的学术史批评意义上开展自我反思和代际对话,促成了史诗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由此形成的研究理念和具体实践引导了学术转型的发生和发展。诚然,以文本观念的“改变”为趋向的学术转型远非一蹴而就,其实现经过了学者们多年的持续性探索。朝戈金就研究范式的突破做过这样的几点概括:(1)以何谓“口头性”和“文本性”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突破了以书面文本为参照框架的文学研究模式;(2)以“史诗传统”而非“一部史诗作品”为口头叙事研究的基本立场,突破了苏联民间文艺学影响下的历史研究模式;(3)以口头诗学和程式句法分析为阐释框架,突破了西方史诗学者在中国史诗文本解析中一直偏爱的故事学结构或功能研究……
       述及文本观念的转变,还需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间文学研究存在的“本体缺失”与世纪之交民俗学界的学术史反思联系到一起来加以回观。2003年7月,“萨斯”(SARS,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余流未尽,北京大学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计划召开的“第一届学术会议”只能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但这场以“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遂即演变为持续半年之久的“网络学术大论战”。网络会议期间发生激辩的论域正好是“田野与文本”及其二者之间的“孰轻孰重”,民文所的多位学者也“卷入其中”。最后,在“告别田野”与“走向田野”这两种观点的张力之间,田野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演述事件与社区交流的关系,传承人与受众的关系,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的关系,其实都得到了全面强调。尽管个人观点和立场都有所不同,甚至相左,但由此建立的反身性思考、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精神,一直是当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民文所学者正是在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反思中明确了前行的方向。以民俗学田野实践为导向,“以演述为中心”的一批史诗研究成果相继面世,大都能以厚重的文化深描和细腻的民族志写作来阐释和透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少数民族史诗传统及其历时性传承和共时性传播,同时在当下的文化生境中把握民俗交流事件、民众生活世界,以及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用口头诗学的基本理念及其过程性观照统摄传统研究方法,将参与式观察、民族志访谈、个人生活史书写、在语境框架中解析文本、定向跟踪史诗演述人及其与所在群体和社区的互动等多种田野作业法并置为多向度、多层面的整体考察,从个案研究走向理论方法论建设,从学术话语的抽绎走向工作模型的提炼,进而开启了中国史诗研究的新范式,也引领了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文本走向田野,从传统走向传承,从集体性走向个人才艺,从传承人走向受众,从他观走向自观,从目治转向耳治之学。
       本土化的学术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更新和丰富了史诗研究的学术话语,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整体纳入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戈金借鉴民俗学三大学派共享的概念框架,结合蒙古族史诗传统表述归纳出史诗术语、概念和文本类型;尹虎彬立足于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之间的互动关联,将西方史诗学术的深度省视转接为中国史诗研究的多向度思考;巴莫曲布嫫提炼的“格式化问题”、演述人和演述场域、文本性属与文本界限、叙事型构和叙事界域,以及以“五个在场”同构的田野研究工作模型等,大都来自本土知识体系与学术表述在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上的接轨。这些实践在史诗学理论建构上有融通中外的视域,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随后,斯钦巴图、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诺布旺丹、塔亚、乌·纳钦、博特乐图(杨玉成)、陈岗龙、吴晓东等,沿此方向发表了多种研究成果,与其他民俗学者的实证研究一道,从整体上形成了口头传统研究的新格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陈泳超]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概貌及研究述评
下一条: ·[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