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作者:尹晓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06 | 点击数:10070
 

  三、唐代“太一神起源说”的政治意图分析

  目前,关于“正月十五日”的文字记载,只能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民俗活动尚处于岁时节日的早期形态。《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24)《石虎邺中记》载:“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25)(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载:“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之七祠。今州里风俗,望日祠门,其法先以杨枝插门而祭之,其夕则迎紫姑以卜。”(26)《续齐谐记》载:“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27)

  隋文帝开皇年间,侍御史柳彧曾上书禁绝正月十五日的民间活动。《隋书·柳彧传》载,“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28)柳彧认为,都邑百姓在正月十五日举行的活动过于奢靡,建议禁绝,隋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炀帝时,“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以纵观之,至晦而罢”(29)。

  从上述材料来看,正月十五日在隋代还不是官方制定的法定节日,但是在民间十分盛行。况且,大业年间,秘书郎虞世南编著的《北堂书钞·岁时部》中,尚无正月十五日的记载。(30)而且此一时期,也没有出现“太一神起源说”的记载。

  (一)自相矛盾的“太一神起源说”及其创造者

  “太一神起源说”最早出现在唐初。欧阳询等人撰写的《艺文类聚》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31)玄宗时期徐坚等人编著的《初学记》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徐坚评注:“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32)

  从上述文字的描述来看,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举行时间、表现方式与元宵节有些相似。但是,上述文字虽源出一文,在记述中却与原文存在矛盾。《史记》原文中记载,“汉家以正月上辛祀太一”,而《艺文类聚》中改为“汉家以望日祀太一”。《艺文类聚》所记载的“望日祀太一”,是明显的时间错误。此后的《初学记》中,不再提及“望日”,甚至也没有提及汉武帝祀太一神的时间,只说“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将当时的元夕民俗活动“夜游观灯”与汉武帝夜祀太一神的历史事件附会到一起。可以说,“太一神起源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上元张灯》中就认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33)

  《艺文类聚》与《初学记》这两部类书在唐代意义重大。《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初学记》用于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可以说,这两部书都是直接为唐代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如果按照严格的史料记载,两部类书中创造的“太一神起源说”是难以成立、甚至是明显错误的。虽然古代类书在编纂的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会出现一些断章取义、错误讹传等现象,但是《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关于正月十五日的文字记载,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简单的失误。这充分表明,“太一神起源说”即使存在明显的错误,也是被唐代统治者所接受的。

  此外,如前文所述,太一神在汉哀帝时已经不再享祭,后世也鲜有官方祭祀的文字记载。但是,晚唐时期,天师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记载:“《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故知太上随方设化,应号无穷。”(34)《尹氏玄中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道家典籍,现已佚。从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在隋代以前,道教已经将太上老君的封号前加上了“太一”的称号。况且,“太一”本就源于道家思想,“太一神起源说”就与道教产生了一些联系。

  然而唐代以后,道教似乎并不认为上元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曰:“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35)吴自牧《梦粱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36)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辰。”(37)明中晚期张正常著《汉天师世家》记载:“祖天师讳道陵……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38)以上典籍中均未提及道家上元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可见自唐以后,“太一神起源说”并不被道教认可。并且,“汉武帝祀太一神”本是帝王祭祀行为,若将其附会为道教的上元日起源,会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太一神起源说”的出现就只有一种可能:它是唐代官方创造的一个元宵节起源,其创造者就是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才能被统治者接受。而且,只有在李唐统治者的崇道思想下,才能允许西汉帝王祭祀的“太一神”与道教“太一”产生联系。因此,“太一神起源说”是一个明显的带有政治目的的附会。

  (二)唐代“太一神起源说”的政治意义

  《艺文类聚》成书于高祖武德七年。整个武德年间,李唐王朝都处在四处征战的大一统前期。武德八年,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39)钦定了道教作为国教的地位。此外,李唐王朝的统治者都有崇道的思想,自认是“老子后人”。在此种情况下,“汉武帝祀太一神”作为正月十五日的起源便与道教“太一”产生联系。《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的文字记载,只是折射出了同一个问题:唐初的统治者力图将正月十五日与汉武帝祀太一神联系到一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文类聚》中将“上辛日”改为“望日”,《初学记》将元夕夜游观灯附会到“汉武帝夜祀太一神”,其真实意图都是将唐代的正月十五日强行附会到“汉武帝祀太一神”这一历史事件上。这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政治需要:一是为了凸显唐代统治者是道教祖师老子后人的身份,借助正月十五日在民间的影响力进行宣传,二是将道教“太一”与西汉“太一神”联系到一起,来表明李唐王朝与西汉王朝之间存在共同的神灵护佑。而且,受先老后释理念的影响,《艺文类聚》与《初学记》都将“太一神起源说”放在了“佛家说”的前面。佛道之争,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道教一直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唐武宗曾发动著名的灭佛运动,史称“三武灭佛”。

  《艺文类聚》记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其后又载:“《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涅槃经》曰:‘如来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40)《初学记》篇中亦有相似的记载。《西域记》即《大唐西域记》,载:“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大神变月满之日”一句后注曰:“印度十二月三十日,此正月十五日也。”(41)

  上述文字很明显是佛教对正月十五日起源的描述,这也是正月十五日起源于佛教的“佛教起源说”。其描述也如同“汉武帝祀太一神”一样,并不能令人信服。摩揭陀国本是一小国,即使在节期上恰好雷同,其文化影响力仍值得商榷。比较两者的文字内容其实可以发现,上述文字共同描述了两个事件:一是正月十五日的起源,二是燃灯习俗的起源。“太一神起源说”与“佛教起源说”都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两者都试图创造一个与自身有关的正月十五日的起源。这也是唐代“佛道之争”的一个缩影,可见正月十五日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太一神起源说”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政治附会。李唐王朝在其统一的过程中,利用道教进行包装宣传,炮制出了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太一神祭祀的说法。然而,相去数百余年的历史空白,只以一句“是其遗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太一神起源说”的形成过程并不复杂,但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其对后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四、结语

  虽然“汉武帝祀太一神”不是元宵节的起源,但是元宵节的出现确实与汉武帝有一些关联。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一直沿用周朝的颛顼历,以十月为每年的岁首。太初元年以后,改正月为每年的岁首。《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因为太初元年。”(42)因此,正月十五日这一民俗节日应当出现在汉武帝之后。

  与其他节日有所不同,元宵节从出现就带有多源化的特征。北朝有正月十五日打竹簇的宫廷游戏,而南朝则有祭蚕神、迎紫姑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多样而分散,应当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而且,迥然而异的节庆民俗活动,似乎暗含着民族融合的影子。至隋,正月十五日已经成为当时十分盛大的节日。隋炀帝的奢靡无度,促进了正月十五日节庆民俗的发展。唐代是元宵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唐代统治者的倡导,元宵节逐渐成为法定节日。“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43)天宝三年(744)十一月,玄宗下诏“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44)。元宵节燃灯也成为后世特定的民俗活动。李唐王朝炮制的“太一神起源说”虽是无稽之谈,却因与道教“太一”产生了联系,成为元宵节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太一神起源说”对元宵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 “二月二,龙抬头”
下一条: ·[毛巧晖]遗产化与民俗节日之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