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焦学振]民间叙事的生命树
——作为民俗学学科建设意义上的关键词
  作者:焦学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0 | 点击数:8963
 

二、“生命树”文化意义的解读

  世界上任何一种得以留存至今的文明,无论其中断与否,都毫无例外地呈现着对自然的尊崇,进而或自发、或被动的形成一套适合自身族群发展的、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道。文化虽有差序,但殊途同归,人类文明的相似之处使得不同文明千灯互照。人类文明离不开“生命树”,社会发展仰仗“生命树”,族群交融、文明进步更需“生命树”来承接雨露阳光。各文明间对“生命树”的解读,为五光十色的人类社会催生着智慧的宝贵财富。

  早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就曾设立专项官职“虞人”“林衡”来管理林木,并形成较早的推崇植树的习俗。“建木”“扶桑”“若木”“社树”“长青树”等不同名称的树木也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总是其要义。在《山海经》对“生命树”有如下记载: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不死树”意义上的“生命树”产生了一批故事情节的诞生,生命的奔流不息衍生出不同的事物,使《山海经》更为饱满、更具吸引力。同样的,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淮南子》也有相关的记载: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瑤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

  《淮南子》关于通天盖地之树的描述,是古人自发形成的“地天通”愿景,昭示着天上人间的万物共生理想状态,生命树作为接“地天通”的媒介,承担起了沟通、连接的直接作用。《山海经》也好,《淮南子》也罢,包括其他中国古典文献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树木作为被神化的意味象征,从此与生长、发达、繁衍紧密联系在一起:树木的主干是根基,主干中延伸出枝干,枝干上又萌发新叶,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构筑了生命之“生命树”、文化之“生命树”。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以德奥文化传播论、英国文化传播论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理论否认文化的进化概念,主张以文化的传播解释相关文化现象。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生命树”,与彼岸的东方遥相响应。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如下记载: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伊甸园本就象征着西方宗教,为突出其神圣性,生命树又承担了新的任务。伊甸园中的“生命树”与“智慧树”互为一体,生命、智慧两个要义得以彰显。但作为创世神话的代表,生命树也起到了将神、人分离的效果。

  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是在娑罗双树下圆寂入灭,因而,娑罗双树具备了特殊的宗教属性,暗喻了“阿赖耶识”这一禅喻。阿赖耶识是高深的佛教理论,通俗来讲又称“第八识”,是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识、意根的心性。佛教徒总是以追求达到“阿赖耶识”,达成大彻大悟的境界而不断修行。修行促进禅喻的传播,禅喻的生成又使娑罗双树不断得以神圣化,变得愈发不可侵犯。关于阿赖耶识,在《大乘密严经》中有如下记载: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与中国、西方国家相同,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同样包含着象征生命意味的“生命树”,不同文化却不约而同的在此达成了交汇,使“生命树”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赵世瑜]民间文献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下一条: ·[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