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秋良]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及其习俗
  作者:周秋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3 | 点击数:7626
 

  二、送子观音信仰的习俗

  在这些灵验故事的宣传之下,人们对于送子观音娘娘的崇拜更为虔诚了,千百年来在我国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有为求子而拜观音为干娘的,在顾禄《清嘉录》卷二云:

  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施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幅,云:“求子得子,即生小儿,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未育向观音求子,得子后向观音寄名,保佑子女健康成长。[14]

  有偷观音身边的什物以求子的,在江苏等江南地方流传着偷观音的绣花鞋以求子的习俗:

  青浦黄渡镇妇女之无子者,必往镇东祖师东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鞋,偷去一只,云即能生子。惟生子以后,须寄给与观世音为干儿子也。或遇有生子人家之三朝,或能六朝,祭天生婆婆之红蛋偷而食,亦能生子。生子之家,三朝或六朝,祭天生婆婆以后,焚锭送出时,如有无子者,可命送至其家之门首,云系“送儿子来也”。在妇人怀孕,倘将雄黄配在身畔,方可转女为男。[15]

  另还可以偷取观音像前的纸糊童子以求子的,据《吉林奇俗谈》说,吉北白山四月二十八日开庙会,求嗣者皆诣观音阁,于莲花座下窃取纸糊童子一,归家后置褥底,俗谓梦雄可操左券。

  还有广州等地方的生菜会,也是祈求观音送子的主要活动,只是在后来还伴随着观音开库的民俗活动,这里折射出人们对观音的祈求目的从单纯求子到求子、求财兼顾的变化[16]。在1956年正月廿七日的《星岛日报》中,记者对香港当时慈云山观音庙的“观音借库”有颇为生动的记叙:

  昨为世俗所谓观音开库日子,上环太平山街之观音庙,保良局新街之水月宫,九龙黄大仙侧之慈云山观音古庙等,昨由晨至暮前往膜拜之男男女女,均人山人海,一般妇女多于是日□拜观音“借库”,不外求财求子,返家时多携有生菜,生姜,茨菇等物,并手持风车,取其运程有如风车之转,太平山街与保良局新街固然挤塞,过一渡海转两次车才能到达之九龙慈云山,同样挤塞,上山下山轮车之妇女,状若长龙,其热闹已可想见。同时,该山之麓有屹立嶙峋之巨石累累,名之曰姻缘石,照宝石,一般妇女攀登峭壁俯伏石面。[17]

  山东聊城供“观音大士,手把一孩,旁有金童玉女,还有一男子,背褡子,前后装婴儿,头露于外,称‘送子哥哥’”。[18]

  江西的傩面具中有一种叫和合的傩面具,有些和合傩面具是胖娃娃的样子,如南丰傩、广昌傩,这样的傩神又具有了送子的功能,称之为“送子和合”,这种傩舞在新婚洞房中经常表演,唱词为:“十朵莲花九朵开,离了南海到此来,手中抱定长生子,积善人家去投胎。”[19]这是送子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在古代戏曲演出中,还有专门求子的“求子戏”,有专门的《观音送子》剧目,大都结合各地的风俗,对观音送子进行了形象演绎。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撰文专门阐述。

  综上可以看出,送子观音信仰从古到今在大江南北都是十分盛行的,而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习俗。

  三、结语

  总的说来,送子观音的信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承诺满足着人们的求子愿望。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文化中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送子观音信仰逐渐发展成为祈求观音送儿子的信念。当然,也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早期的观音信仰中,由于普通大众有更多的解难救灾的渴求,观音送子的信念在整个民间观音信仰中一开始并不是很突出。后来,随着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不断与中国文化相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了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编辑:苏慧]

(原文载于《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0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
下一条: ·[王敏]菩萨造像的中性化与观音造像的女性化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