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邱婧 王琴]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
——基于当代粤北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作者:邱婧 王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8 | 点击数:6205
 

二、粤北瑶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

  连山的文艺工作者陈艳云等人曾经收集了部分近年来的连山瑶族民歌,后收录到《连山民歌集成》中。其中有一首和《盘王歌》相关的当代瑶歌,名为《盘王置天又置地》:“盘王置天又置地,置得大河又置山,瑶人挖地又种树,日子过得好风流。”

  歌本的前半部分是对祖先的回忆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呈现,后半部分则是对当下生活场景的描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人被称为“过山瑶”,同其他瑶族一样,他们主要的文化记忆和认同也来自于盘王崇拜。因此,在表达当下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忘在日常的瑶歌中咏唱关于盘王创世的历史记忆。

  乳源瑶族文艺工作者赵天银新近编写了题为《乳源瑶山歌谣》的歌书,主要收录了当代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歌。其中有一篇瑶歌涉及了“渡海”的神话元素,如《过山过海退洞歌》,全歌共分为六节,涵盖了“渡海”“开山”以及到现在瑶族人安居乐业的整个历史过程,一至六节分别名为“过山过海退洞歌”“退洞歌”“桃源歌”“陪郎进山歌”“南山瑶乡歌”和“三八妇女节之歌”。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于赵天银收集的当代乳源歌谣。和传统的历史歌谣不同,全歌中既夹杂了历史传说,又糅合了当代瑶族社会的生产、安居、地理景色、道德准则等各类素材。

  此歌的第一节描述了华南地区瑶族和东南亚瑶族特有的“渡海神话”,如“瑶人出世先出世,瑶人出世南京道。瑶人出世十宝山,压得地头作犯人……瑶人先住南京道,一居南京十宝洞。十宝洞头作犯人,瑶人愁愁齐退洞……十二姓人齐退洞,退到大河大海边。撑船过海风打散,重有六姓到海边。”在本节末尾,描述了过山过海之后十二姓将要分开的场景。“船到广东珠江口,靠岸瑶人安乐修。漂洋过海落尽难,浮出海面无样修。”第二节名为“退洞歌”,在开头,接着叙述第一节中的迁徙场景。“有的分过广西道,有的分过湖南道。有的分过贵州道,有的分过云南道。有的分过外国道,分出外国起家难。”这几句瑶歌是对瑶族各分支迁徙的主要描述。

  日本学者竹村卓二长期从事华南地区和海外的瑶族研究。他在关于瑶族的人类学研究论著《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曾详细探讨:瑶族的文化记忆分为“槃瓠神话”和“渡海神话”两种,居住于泰国北部和广东地区的过山瑶拥有与其他瑶族不同的历史记忆——“渡海神话”,他认为“广东的过山瑶……泰国北部的优勉瑶,不仅保持着有共同来源的渡海神话,而且这个神话在他们日常信仰和礼仪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渡海神话”反映了瑶族特定的过山系集团对经受民族灾难的回忆,实质是以借喻的方式暗示他们在历史时期所遭受的来自汉族政权的压迫。在这个神话中,渡海逢难之时与救世祖盘王结成的“恩义”关系(许愿和还愿),以及创设或重编瑶族社会组织主干的姓氏制度(包含了离开土地成为难民的汉人和瑶人),与“盘瓠神话”都起到了对流动、分散的族人予以整合凝聚的作用,但又表述了瑶汉互相救援以渡过难关的历史情节。可见,瑶人对于汉人的情感是矛盾的,他们一面试图与汉人结成兄弟关系,一面强调本族文化而与汉人划分界限。即便时事推移,从山地迁往客家人聚居的平原,瑶人的这种复杂情感也并未全然减退,仍然在粤北当代瑶歌中为瑶人所传达。

  除了渡海神话之外,粤北过山瑶瑶歌还呈现出和其他瑶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如“桃源洞”。经过比对,乳源瑶歌《过山过海退洞歌》中的第三节《桃源歌》实际上和乳源盘才万版的《盘王歌》歌书版本,以及湖南江华县《盘王大歌》赵庚妹版手抄本十分相似,没有太大的改动。这一点亦表明,当代粤北瑶歌与其他地区瑶族共享着传统瑶歌中的历史素材,并倾向于保留以往的内容与形式,但对迁徙后期则有新的编创,如“陪郎进山歌”“南山瑶乡歌”“三八妇女节之歌”等。

三、基于时代性的日常瑶歌生产

  正如神话对共同体有着重要的聚合意义一样,在当代日常瑶歌中,对新兴事物的表述也是对共同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印证。学者徐新建曾对瑶族的语言做过文学人类学角度的研究,他认为,瑶族具有“多国民族”的属性,因此具有语言的裂变和文化的整合的特征。

  基于笔者对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现有的乳源瑶歌在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不难发现,这种变化是内置于当代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流变之中的。从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中可以得出,住所迁移、旅游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都致使瑶歌的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使得瑶歌增添了新的内容。瑶歌在这里实现了日常和传统的交汇,古老和现代的碰撞。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沿江中路的瑶歌为例。乳源县城沿“南水河”一带,有三两处客家人聚会歌唱之处,或为大桥镇音色,或为一六镇音色,或为县城音色,不忌情歌,奔放直露。沿南水河西行的沿江中路段,则是数年来县城瑶歌的集会点。此处的一株大榕树下,一块朝江面凸出的围栏平台不单可乘凉歇脚,又可观望江景,成为瑶人休闲娱乐之地。平日少则二十人,多则三十余人,前前后后,到此地聚会者不下五十人。他们多为六十岁以上爱唱瑶歌的老人,或闲聊,或对歌。偶有瑶人立台打牌,而时有瑶妇穿针刺绣。

  这些瑶族老人并非一直生活在县城,其从山中迁徙到县城各有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政策干预。从1993年至今,政府不断鼓励和引导瑶族搬迁到县城的平地定居。

  ②自发行为。从必背、游溪、东坪三镇到县城打工并定居。

  ③抚育孙辈。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少年到县城学习、工作并定居,其下一代出生,因儿女工作忙碌等,老人从山区迁至县城暂居以照顾幼小。

  定居或暂居县城后,瑶族老人没有或少有田地耕种和管理,因而多有闲暇,又难于完全融入客家文化,于是,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去往这株榕树下对唱瑶歌成为来自不同村镇的瑶族老人的重要交际方式,并从中获得一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此,识字善歌的亨(爷爷)在瑶歌的传承中占有特别的位置,他们将常唱的、喜爱的瑶歌从《大歌书》上手抄下来,以便携带和随时查看,并向不怎么识字的妈姑(奶奶)口传心授,或对歌时为她们小声递词。一些识字的亨偶尔也自己即兴编创或慢慢琢磨新的瑶歌,而收录新歌较多的集子,当属游溪中心洞村赵天银老人所编的《乳源瑶山歌谣》。

  对这本当代瑶歌集进行观照,我们不难发现,地处华南的乳源瑶族根据时代背景在瑶歌中融入了对“电梯”“电脑”“煤气”等新兴事物的描述,亦在某种意义上折射了转型期广东瑶族社会的变迁。

  如在《美丽县城之歌》中,歌词有:“美丽县城景色光,金色州庭好风光。美丽县城电灯明,电灯照亮夜景名。西边山脚发电明,电灯照州州庭明,龙南清水发电明,电灯照见万家明。”可以看出,尽管仍然采用以往瑶歌常用的七言形式,内容却几乎是陈述新兴事物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颇具现代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高荷红]口头传统·口头范式·口头诗学
下一条: ·[王宪昭]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
·【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
·[朝戈金]口头诗学·[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冯文开 廖明君]口头传统诗性智慧的探索者·[苏茜]中国口头诗学理论与现实意义评述
·[毛巧晖]社会秩序与政治关系的言说: 基于过山瑶盘瓠神话的考察·[马俊杰]认知口头诗学:认知诗学研究的新领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