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董林]非遗保护内忧外患:传承机制不明 走出去有难题
  作者:董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02 | 点击数:2729
 

      “内忧” :传承机制不明

      已过花甲之年的龚一表达了对于古琴艺术传承的忧虑:“2008年,文化部评选出十位古琴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刚宣布,就有一位老先生作古了。我们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非常希望得到系统的传承任务安排。不要到时候徒留遗憾与惋惜。” 

      打谱,作为古琴音乐遗产研究、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仍处于“无序”状态,龚一说。

      打谱,是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目前传世的150多种琴谱谱集,近700首古琴曲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绝响,必须通过“打谱”的方式恢复为可演奏的乐曲。

      “现在打谱大都是自然、自流、自发的行为,要打的谱子又实在太多。”龚一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并没有专门机构组织有计划的打谱工作。亦无专门机构对打谱质量进行审核。

      “打谱需要具备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史知识以及古琴专业知识。”龚一介绍说,打谱首先应确定打谱目标,譬如,对某历史时期古琴艺术发展特点的研究、从某时期到某时期古琴艺术演变过程规律的研究、或是某一本谱集特点的研究、或一首琴曲在数百年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发展规律等等。

      龚一曾打谱整理了《古怨》、《大胡笳》、《神人畅》、《泛沧浪》等近20首古代琴曲,这对研究唐宋前后的中国古代音乐有一定参考价值。

      龚一觉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打谱者的成果进行审核并给予一定奖励,对其打谱的琴曲作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然而,对于古琴打谱的有关事宜,国家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此外,国内古琴音乐理论研究未成体系,对琴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度研究。身兼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的龚一说,“应该注意让学生了解琴乐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传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也出现在邰立平身上。

      继承父业从事木板年画手艺的邰立平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可眼下,由于年画学艺时间久、工艺复杂,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他此前招收的六位徒弟只剩下两位。

      “国家现在有没有给您列出一些传承计划和时间表呢?”

      “每年会提供一些经费,但是我还没有接到时间表。”邰立平一边忙着手中的木板年画,一边回答。

      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否都拿到了国家下拨的每年8000元经费补贴,说法不一。

      龚一说,“我们几个都是六七十岁的人,说实在话有点急了。报纸上看到说对传承人还有8000元一年的经费补贴(虽然我与多位传承人都未知晓究竟),不过,不管有无补贴、有无称号,传承都是我们的职责”。

      邰立平通过省里给办的银行卡,直接拿到了国家给的8000元补贴,“钱就直接打到卡里了”。他说,“听说文化部每年会给木板年画几十万元的项目保护资金,我们陕西省在落实方面做得很好,只是在县一级单位应该落实得更好一些。”

      “希望媒体每年能公布保护推进的各种数据和落实情况。”他说。

      “一些报道写的,我觉得挺外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希望媒体能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报道的专业性。

      她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表示了担心。一些报纸刊登了她的作品,没有署名。“我在市场上还经常能够看到,卖的是盗版我的作品。我和老板说‘你用的是我的样子’,老板说‘你的样子就是你的了?’弄得我也没办法。”刘静兰苦笑道。

      龚一说,“我打谱的曲子都是无偿被使用的,国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似乎没有什么说法”。

      对于已经过世的老艺人的作品保护,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如果要是能建个艺术馆就好了。我现在只能把好多前辈的作品夹在书里面,你知道,很多(作品)都已经酥了(很容易碎)。”刘静兰希望国家能够建立专门的作品保护和展示机构,在保护的同时把作品含义讲解给观众,让剪纸艺术真正传承下去。

      我国非遗传承机制的不健全始终困扰着保护工作的推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2010年07月02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杨旭东]民俗文化不能缺席新型城镇化
下一条: ·评:安排“民俗假日”一定要尊重民俗细节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