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
  作者:李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4 | 点击数:5888
 

 

      连接“一带一路”藏彝走廊前景广阔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就提出以攀西开发区为中心重建南方丝绸之路。他设想的攀西开发区是攀枝花市和西昌市,以及西昌市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西开发区也是藏彝走廊的必经之地,这一设想把藏彝走廊与南方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让藏彝走廊地带的经济发展,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辐射到整个大西南地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亦称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界对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成都出发,经四川西南、云南,穿越缅甸、印度、中亚诸国直至欧洲,这条道路在国内的路线有很大一部分在藏彝走廊地区,沿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公认,时至今日,重振西南丝绸之路已成为社会共识。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于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内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以古丝绸之路(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为基础的北线和南线诸省、自治区、直辖市(北线主要为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南线主要为四川、重庆以及云南),以及基于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特别是南海方向主要对外贸易通道(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因沿线区域多为少数民族生存、活动和迁徙之地,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看,藏彝走廊中涉及的地区兼具“带”与“路”的特点,如云南不仅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幅度提高沿线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促进其与周边国家和人民的经贸往来的同时,民族内部以及民族间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因而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现实需求下,对藏彝走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打造文化走廊 弘扬中华文化

      藏彝走廊区域既是民族流动的通道,更是社会文化交融的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区域文化之间乃至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通道。由于藏彝走廊独特的生态地理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民族众多,支系复杂,民族文化极为多元、灿烂,并保留了大量古老文化传统,在此意义上,藏彝走廊更是一条“文化走廊”。边疆安全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则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力量。边疆安全实质是边民安全,大部分边民是因历史上民族走廊中的人口流动、迁徙和现代国境线的存在而居住在不同国家的跨界民族。通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别是跨界民族的文化优势,进一步加强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藏彝走廊的“文化走廊”优势,更好地促进和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做好“文化边防”,用文化“守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抵御境外宗教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要扩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宣传覆盖面,拓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交流形式。藏彝走廊中的民族语言极其复杂,一种民族讲多种语言和多种民族讲同一语言的情况广泛存在。笔者在怒江地区调研时发现,傈僳族、怒族基督教徒把一些革命歌曲翻译成傈僳文在教堂里演唱,这种宗教文化本土化的做法有益于当地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

      第二,结合文化特色,用文化“安边”。发展民族文化,丰富边疆居民日常生活,提高边民精神生活幸福指数是边疆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藏彝走廊区域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频繁,酒歌、“锅庄”舞蹈、对唱打跳等传统民俗文化在藏彝走廊区域内广为流传,为边疆居民营造了在差异中包容、在多样中共享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

      第三,通过文化保护,促进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跨界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境外的同源民族到藏彝走廊区域学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歌舞、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文化符号中承载的意义,这一过程使得中华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伴随其中的还有国家的理念、价值观等,都能通过文化交流得以弘扬。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
下一条: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相关链接
·[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张帅]“非遗运动”中乡村文化发展的民间策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邢莉]民俗学的研究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北师大文学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日程
·[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2018“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华揭幕
·[张多]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马千里]“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朝戈金: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宋建晓]全球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的独特价值·[郑少雄]康定土司与“藏彝走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