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布朗族:中国云南及东南亚地区最早的世居民族
  作者:吴楚克 雷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9 | 点击数:9220
 

  三、对布朗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1.重视经济发展

  目前云南边境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发展起点低、缓慢滞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偏低,物质、文化、人才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在解决当地的各类问题时,重点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各项惠农、惠边政策,大力提高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正在全面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重视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

  应加强基层地区的文化建设,提升跨界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国家认同。具体而言,边境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步进行:首先,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民族文化传承人。通过传承、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精英,加强国家意识的传播。其次,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举办一系列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民族语言(或方言)频道等各类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第三,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政府借助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共同欢庆的民族节庆活动鼓励双方的友好交往,从而为创造边境地区的睦邻友好环境奠定基础。

  3.加强边境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通道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推动“军、警、民”联防机制的建立。由于中缅边境线无天然屏障,非法出入境现象突出,加大对口岸、通道的巡逻、堵卡力度和密度,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出入境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推动“军、警、民”联防机制,在重要地段和区域建立观察点,确定联系村、联系户、联系人,从而形成“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联防新格局。

  4.加强两国政府合作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及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中缅两国都各自采取了一些促进发展的措施。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中缅在禁毒、边民跨国流动和经贸领域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一方面,在中缅合作的国际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合作禁毒领域形成了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MOU)禁毒合作机制;在边民跨国流动方面则以中国与东盟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联合国机构间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反对拐卖人口项目”(UNIAP)为代表的次区域合作为主;在经贸合作方面则建成了世界第三大规模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另一方面,中缅两国的双边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各层次合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与现实障碍仍需要两国决策者用智慧和努力去化解。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KDA007)成果,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7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
下一条: ·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中国撒拉族与中亚土库曼人
·鄂温克——生活在东北亚的古老民族·塔吉克族:飞翔在中亚大地上的雄鹰
·乌孜别克族:中亚人口最多的跨境民族·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
·彝族:跨境格局在渐行渐远·珞巴族:见证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
·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壮族:越南有“贝侬” 交流渐深入·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哈萨克族:在欧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举足轻重·独龙族:加快发展是境内外面临的共同课题
·蒙古族:兼具历史和现实影响力的草原民族·朝鲜族:影响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民族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柯尔克孜族·苗族:源于中华大地,遍布世界各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