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 袁昌顺]留住年俗
  作者:萧放 袁昌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1 | 点击数:5834
 

  春联。从桃符图像文字到吉语联对,是新年春联出现的重要预演。当然古代还有“宜春帖”,这是立春时写的吉利文辞,贴在门楣上。它也是年节春联的来源之一(特别是春联的横批类似春帖文字)。明朝之后,过年写贴纸质春联,成为迎接新年的普遍民俗习惯。

  春联的最初起源虽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联语并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明太祖微服出行,见一人家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阉猪的,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明太祖一高兴,就挥笔写下了如下联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这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也说明明朝春联比以前普及。以春联表示主人的心境,亦是古代联俗的传统。苏州人夏愈是明朝吏部小官,“清介而贫”。除夕,邀同乡学士钱溥和朋友沈粲在家中聚会,照例“当作一春联”,求沈粲写之,沈曰“座上无毡,且喜心安身内乐”,正构思下句,夏愈当即云:“吾已得之矣。”对曰:“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因为夏家正对粮仓而居。钱溥闻此言后在新正三日,送来六十石米,以周济夏愈。(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从上述除夜需要作春联的叙述中,可见当时撰写春联成为重要年俗。明人刘侗等所写的《帝京景物略》有:“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元旦作”)。年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并且一般讲究寓意吉祥,词语对仗工整。

  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一些读书人借给人书写春联,赚些润笔钱。在祭灶之后,人家就开始陆续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北京大小四合院旧时都有门联,这种门联用油漆写在门扇上,过年时再用油漆重新刷饰一遍,性质如同新贴春联。联语大都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吉征祥瑞,居安享太平”一类。

  苏州人岁暮时节,更换春帖。清初钮玉樵《觚剩续编》说:“吴俗每逢改岁,必更易红笺,以吉语书门”。这一习俗传承到晚清更为兴旺,在除夕前数天,街市上有专门写卖春联的,并在门口挂起“春联处”的招牌。春联内容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以及家声世泽诸语;有的集录古代诗文佳句,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这样求吉祈祥的联语是“岁岁用之,比屋皆然”。(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十二)清代湖北德安,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光绪《德安府志》)。

  从桃符到春联,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精神演进的标志。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形制的变化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当代社会在乡村地区,年节春联如旧。但在城市新年贴春联的似乎越来越少,没有春联的城市缺乏新年的气氛与温暖的感觉。衷心期待城市居民门庭在新年时节贴上春联,“焕然一新”,诗意栖居,悦己愉人。

  窗花、挂钱、门神像、年画

  年节门庭的装饰还有窗花、挂钱与门神年画。

  先说窗花。华北年节民谣,“二十八,贴花花”。窗花是剪纸工艺的产品,也是民间美术的样式。窗花何时出现,没有见到确切史料,作为民间美术也难断定确切起源时间。不过,我们大体可以认定为宋代,因为宋代是纸业发展的时代,也是世俗生活蓬勃兴起的时代,民众更加关注生活环境与岁时节日的情趣。因此,以特定节物护佑门庭的信仰也逐渐转变为节日门庭的装饰。传说窗花起源于家庭安全的需要,当年姜子牙封神,没有封他的夫人,夫人不高兴,姜子牙就封她为穷神。穷神当然不被欢迎,据说穷神怕镂空的饰物,所谓“见破即止”。民间为了防避穷神,就在门窗上贴窗花或福字。这传说反映了文化的真实,年节在门窗上贴窗花,起源于辟邪祈福的古老信仰。

  汉魏以来有岁首新年在门户上画鸡习俗,据说是模拟凤鸟以祓妖灾。宋人继承这一传统,“元日,刻为画鸡于户上,盖其遗像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这些大约是新年窗花的早期形态。明朝北京人在门窗上贴红纸葫芦,说“收瘟鬼”。清代年市上卖“窗户眼”。岁暮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贴彩画玻璃眼,剪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旧时的窗户多用纸糊,一年一换,大年来临,人们换上洁白窗纸,人们在窗纸上贴新剪的窗花。由于窗花做工细,贴时容易损坏,所以窗花一般由女性来贴。窗花色彩艳丽,构思精巧,是技艺、审美、情感结合的民俗艺术品,喜庆又漂亮的窗花点缀了春节的节日气氛。福字剪纸是窗花的主要题材,它自明清时代流传至今。清朝全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位帝王带头在年节书写福字,作为赐赠臣僚的节物。据说康熙帝为了给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自创的“福寿合一”福字,这福字成为书法精品,也是赏赐臣下的礼品。雍正皇帝在即位之初的腊月十八日,曾一次赏大臣年羹尧“福”字九个。乾隆皇帝是一位爱好书写的帝王,乾隆十七年(1752)以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一,乾隆皇帝要亲自去阐福寺烧香,祈求“苍天赐福”,然后“书福”赐赠臣僚。在帝王朝廷年节书福、送福字的带动之下,民间形成了年节在门窗上贴福字的风气,民间剪纸中的福字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将十二生肖嵌入窗花,有的以五只蝙蝠组成福字图案,祥瑞荟萃,新年福到。

  再说挂钱,挂钱也称挂笺。挂钱是状如小幡的“长笺”。宋朝已经出现“剪年幡”习俗,元旦时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这样的剪纸作品,或家长戴在头上,或“贴于门楣”(《岁时杂记》)。这时的年幡是青色,大约是迎春之意。后世的长笺多用各色颜料浸染而成,其中红、绿、黄的颜色居多,十分鲜艳。人们之所以叫它“长笺”,是希望“长钱”,也就是希望家里常有余钱。刻有图案或文字的长笺,迎风飘舞,它与春联、门神画等交相映衬。

  最后说门神像与年画。年画最早的题材是门神。古老的桃符上的神像,是最早的门神像。古人认为人居空间是与外在的神秘空间隔离的自我保护空间,门户是惟一与外界交通的孔道,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人们要紧闭门户。在辞旧迎新之际,门户首当其冲,因此门户是年节中重要的被关注对象。因此,特别重视门户的守护。守护的门神最先是桃制偶人,汉代已经将其画在大门之上了,并且传说是神荼、郁垒两兄弟。二位门神也与桃木有关,兄弟二人原来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上,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由于神荼、郁垒有如此的神异作用,后来人们就将他们的形象画按门户上。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下一条: ·[刘铁梁]身体民俗学视角下的个人叙事——以中国春节为例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