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王霄冰]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1-22 | 点击数:12315
 

  二

  浪漫主义在孕育着德国民俗学的同时,也在建构和影响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德意志民族的日常生活与民间文化传统。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浪漫主义美学所追求的是生活与艺术的浪漫化,即把生活和文学艺术糅合在一起,通过个体内心的作用,使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能被理想的光芒照亮。正如诗人诺瓦利斯所言:

  这个世界必须浪漫化。这样,人们才能找到原初的意义。浪漫化不是别的,就是质的乘方。低级的自我通过浪漫化与更高、更完美的自我统一起来。……在我看来,给普通的东西赋予崇高的意义,给平凡的东西披上神秘的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给有限的东西以无限的外观,这就是浪漫化。[3](p27)

  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想象和创造日常生活,把艺术直接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当中,这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最大特点。他们是一群唯美主义者,在艺术中努力追求个人精神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会把生活直接当成艺术来经营和塑造,追求诗化的人生。在那样一个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些人彼此真诚相待、相互支持,留下了许多友谊的佳话。例如,铸造了象征浪漫派的“蓝花”意象的诗人诺瓦利斯只活了29岁,是在施莱格尔兄弟的陪伴下,听着弟弟F.施莱格尔为他弹奏的钢琴声离开人世的。F.施莱格尔的妻子多罗苔娅比他大8岁,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的女儿,年轻时嫁给了一个家,后来与F.施莱格尔相爱,就离婚后终身陪伴F.施莱格尔。哥哥A.施莱格尔也从大学时代起就爱慕一名已婚女子,后者离婚后追随他来到耶拿。这位名叫卡罗琳娜的女子性格热情,才华横溢,被称为是耶拿浪漫派的缪斯。后来,她又爱上了哲学家谢林,并最终嫁给了他。但施莱格尔对此并不记恨,依然和二人保持友好的关系。[4]

  浪漫主义者融艺术于生活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了他们对于居住地点的选择上。后期浪漫派之所以以海德堡作为活动中心,正是因为这座城市对于德意志民族所具有的特殊象征意义。海德堡不仅拥有一所创建于1386年的、在古老程度上仅次于布拉格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高校,而且海德堡的老城堡是在17世纪末发生的一次为争夺法尔兹王位的战争中被德国人的“宿敌”———法国人的军队摧毁的。之后再也没能得到重建,只留下了一片壮观的废墟。这使得海德堡从此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一个“记忆之所”,带有民族情绪的德国人喜欢把它当成吟诗作画的主题对象,以此缅怀“古老而又美好”的中世纪。1804年,海德堡大学一位名叫克罗伊策(Georg Friedrich Creuzer)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写信给他的诗人朋友布伦塔诺,建议他迁来海德堡居住。他在信中提到,自己在散步经过城堡旧址时,这座雄伟的废墟让他感觉到了“我们新德意志的渺小”,因此它最适于那些“心中装有古老而伟大的德意志国(Teutschland)的人们……那些想让古老浪漫而充满深沉的诗歌绽放、以一种尊严的方式使其复活的人们”居住。[5](p479~480)几个月后,布伦塔诺果真和他的朋友阿尔尼姆和戈尔斯(Joseph Goerres)等人一起移居到了海德堡。

  由于民间文学的匿名性与集体性容易让普通的事物变得神秘化和浪漫化,所以浪漫主义者们就对这一类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情有独钟。移居海德堡后不久,立志要让古老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复活的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就在对民间作品进行加工创作的基础上,出版了古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创作民歌和艺术童话来美化和塑造日常生活。今天闻名世界的莱茵河“罗蕾莱”景观及其传说,就是经由浪漫主义者的精心打造,而从一块普通的山岩,摇身变为承载德意志民族文化记忆的一处名胜的。

  全长1300公里的莱茵河自南向北流淌,是德国人心目中的“父亲河”。莱茵河中上段流域风光旖旎,在小城圣-戈亚斯附近的河流急转弯处,有一块几乎上下垂直、高达130米的陡峭山岩。这里不仅河道十分狭窄,水流湍急,而且据说也是莱茵河河床最深之处。船只行驶至此都会加倍小心,因为经常发生翻船事故,有不少船员曾在此遇难丧生。这一自然奇观虽然很早就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中世纪流传的相关民间传说情节却十分简单,只说是行人的叫喊声在这里可以产生七次回响,因为山岩上的宫殿里面居住着一群矮人,是他们在回应着过往水手的呼声。

  1801年,布伦塔诺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小说《戈德维,或母亲的石像》(Godwi Oder Das Steinerne Bild Der Mutter),内有一首题为《致莱茵河边的巴哈拉赫》(Zu Bacharach am Rheine)的歌谣。“罗蕾莱”在里面第一次被想象成了一个来自附近的巴哈拉赫小镇的美丽姑娘。据考证,山岩的名称Lorelei或Lorelay(今天标准化的写法为Lorelay)在中世纪德语中原是阳性名词,源于凯尔特语。而布伦塔诺通过把山岩名称的阳性名词拆分为两部分:Lore Lay,就巧妙地改变了它的性别,因为Lore在德语中是个专用于女性的名字。[6](p489)从此以后,罗蕾莱一词的冠词就被从阳性置换成了阴性,变成了今天广为人知的Die Lorelay。

  德国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之后,莱茵河在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心目中成了一条象征祖国的河流。正是在这种大氛围下,布伦塔诺于1810~1812年又构思了一组《莱茵童话》,其中描写了一位“卢蕾莱女士”(Frau Lureley),被他冠以“水妖”和“女巫”的身份。她身材美丽而且充满智慧,头戴七顶皇冠,和她的七个女儿一起居住在一个山岩的宫殿之中,守护着尼伯龙根的宝藏。她们精致的宫殿外表看去就是一块陡峭的岩石,矗立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位神奇的“卢蕾莱女士”尽管依然年轻貌美,但却是曾经参与了创世的“幻想”之神的女儿,其本人的年纪也至少有几百岁了。她儿女众多,其中包括“回声”“和弦”“韵律”,就连莱茵童话的主人公、磨坊主拉德劳夫也是她的儿子之一。她喜欢外出旅行,而且———就像后世传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有着美妙的歌喉且常常开口歌唱!书中有一处还提到了一位能够将水手们催眠入睡的不知名的女巫。她穿着黑色长裙,戴着白色面纱,泪水涟涟地坐在山岩上,悲伤地梳理着一头长发。划船的水手们如果对她出言不逊,风暴就会变得剧烈,船也会在激流中像陀螺一样打起转来。此外,故事中还出现了两个男孩,一个棕发,面容友善,另一个黑发,面带忧伤。其原型应该就是布伦塔诺本人和他的朋友阿尔尼姆,因为他们曾于1802年共同游览了莱茵河。在童话中,当他们驾船驶过这片山岩时,就呼喊着“卢蕾莱”的名字并对她歌唱,结果得到了后者的七声回响。②

  美丽的金发水妖罗蕾莱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孕育她的,不是居住在莱茵河两岸的普通民众,也不是在这条河上过往讨生活的古今水手,而是19世纪的一批带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德国知识分子。他们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艺术想象糅进了一块没有生命的山岩当中,创造了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人会去怀疑“罗蕾莱传说”的民间性与历史真实性了。外国游客来到德国,往往喜欢乘坐游轮欣赏莱茵河中段的两岸风光。当路过这块山岩和附近放置有一座长发美女雕像的河间小洲时,船上广播就会开始播放那则“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

  据说这块岩石得名于美丽的水妖罗蕾莱。她曾住在岩石高处的一所宫殿里。她妖艳异常,有一头长长的金发。她只身一人,每当太阳下山时便走出宫殿,坐在高高的岩石上,目光忧郁地向下凝望着莱茵河水。她喜欢一边用金梳子梳理长长的头发,一边唱歌。她美妙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莱茵河上空,传得很远很远。[7](p372)

  今天我们都知道,包括《格林童话》在内的很多当时出版的“民歌集”“民众书”或“民俗研究”,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化的重塑和再造。这些作品后来通过民众的广泛接受与传播,又都成为德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那些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都变成了独具德意志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欣赏价值的人文景观。从科学的立场出发,这样的知识生产过程当然有悖于客观原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在参与建构传统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放弃了本身作为创作者的个人利益。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为民众的一员,试图以民众的眼光和手法来修复与重建德意志文化传统。而且他们这样做的动机与出发点之一,是要培育优良的民族文化和塑造美好的新德意志人。事实上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文化启蒙,普通德国人对于日常生活的自觉意识和审美观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就是说,浪漫主义者在建构一种带有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民俗生活的同时,确也发挥着教育和启发民众、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文明美好社会的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毛巧晖]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下一条: ·[赵世瑜]我与“华南学派”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