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廖可斌]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廖可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6870
 

  关于疏离。就古代文学以至整个文学研究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而言,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研究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写什么,即考察文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怎么写,即分析文学作品选择和运用了哪些题材、体裁、技巧、风格等等;三是为什么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即探讨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本身的发展演变轨迹等等;四是探讨前人关于上述方面的研究的得失,即对前人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的研究,包括对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文学史研究论著的分析和评价等。这几个层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毫无疑问,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反映生活、描述心灵,它在展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与历史学和思想史研究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无非是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智慧,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观察历史与社会,理解人性与人生。因此,注重生活史、心灵史的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们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联系,能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提供怎样的经验和滋养,应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文学研究才能“接地气”,才能与现实生活保持联系,才能对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产生影响。文学研究也才能在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并因此受到社会较为普遍的关注,获得应有的地位。过去的古代文学研究者,都很注重对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古代人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探讨,鲁迅先生的《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王瑶教授的《中古文人生活》等,就是典型范例。前些年赵园教授出版《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着眼于士大夫在社会动乱变革时代的心灵体验,特别是他们对仕与隐、生与死等的思考,就拨人心弦,耐人寻味。反观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似乎越来越重视后面几个层次特别是第四个层次的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被搁置和遗忘,古代文学研究越来越变成了一系列文学史知识的堆积,失去温度,失去生活的气息、人的气息。古代文学研究也就日渐与社会公众疏离,日趋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少数古代文学研究者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东西,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日趋萎缩,地位也日趋边缘。高深的学术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否则,它冷落和抛弃了大众和社会,大众和社会也就会冷落和抛弃它。

  总之,无论从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和使命来看,还是从古代文学研究的状况来看,为了年轻一代学者和学生的未来,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前途,我们都有必要探讨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所谓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是指凡是与文学有一定关系的生活现象、心灵现象,不管是文人的,还是平民的,都可以研究。研究对象不限于文学本身,不仅仅研究文学反映了怎样的生活和心灵,而且研究文学所反映、所涉及的生活、心灵本身,以及文学如何反映生活和心灵。换言之,生活、心灵是研究对象的本体,文学只是研究这些现象的主要资料基础和路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无所不有,气象万千,而文学研究者熟悉文学文本资料,擅长文学分析的方法,从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便可大显身手,这就为古代文学研究打开了无比宽广的空间。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脱离、放弃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而去研究历史学(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问题。我认为不是这样。这不是放弃文学研究的领地,而是主动拓宽文学研究的领地,把本应该属于文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历史研究、思想史研究交叉的领域,也纳入到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中来,改变文学研究日益变成历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附庸的状况。而且,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分门别类的研究,只是为了专门深入研究的方便。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各学科就必然相互贯通。

  古代文学研究向生活史和心灵史研究回归,则举凡古代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科技、宗教、艺术、民族、伦理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现象,都可以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与专门研究这些方面的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教育史等相比,这些学科更重视对这些方面历史事实的考察,而文学研究则始终坚持文学本位,即重点关注人们与此有关的生活状态和心灵活动。

  例如君臣关系,这本是古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实际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上古到清末,君臣关系以及人们关于君臣关系的想法难道始终完全一样吗?臣僚们口口声声“君王神明,微臣有罪”,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普通民众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细腻的难以察觉的变化呢?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受到苏轼《寒食帖》的启发,它前后笔势变换,生动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凄苦、愤懑的心情。其中将“君门隔九重”中的“君”字写得既小又潦草,根据笔迹学原理,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从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相对隔绝的秦汉时代,到民众可以观看、阅读描绘古代帝王故事的戏剧、小说的明清时代,普通百姓对帝王的想象,又发生了多么丰富的变化?

  又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亲戚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氏族社会风俗尚有残留的先秦时代,到商品经济已有一定规模的明清时代,又发生了多少变化?城镇人与乡下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环太湖流域和沿海地区的人与内地人,在这些方面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又有多少不同,它们之间又曾发生怎样的碰撞?旧道德与新伦理之间曾形成怎样的错综交织的局面,这种现实又在人们的心灵世界中造成了怎样的纠结冲突?中国人习惯于塑造至高无上、至美无瑕的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的形象。但在中国古代,凡是亲情都被伦理化,伦理既是一种天然亲情,也是一种社会秩序,一种权力。人们对亲情的言说,背后有大量非亲情的考虑,包括名利的考虑。在这些言说里,哪些是真情,哪些是其他?亲情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怎样被神圣化为“天伦”到祛魅回归为“人伦”的过程?

  又例如,中国古代人如何看待家乡?如何看待乡亲?如何看待妇女、儿童?如何追忆童年?如何追忆受教育的经历?关于男性美、女性美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南方人如何看待北方人,北方人如何看待南方人?城镇人如何看待乡村人,乡村人如何看待城镇人?对迁徙、远行等的态度有何变化?对山水、动物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财产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士人如何看待商人,商人如何看待农民、士人?中国人如何看待外族人?如何理解梦?如何看待出生、疾病、死亡?祭祀的对象、方式和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7月21日 07:1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
下一条: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雪堂]到民间去:一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于晓雨]个人生活史之于民俗学的重要性
·[吕书宝 李建荣]古代文学文献与民俗·[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
·汉学人类学视域下的民众日常生活史研究·[常建华]生活史给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举行·[王家范]“国家”驾驭“社会”的政治术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日常生活史:从城市地图到清明上河图
·[杨善华 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2006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现状
·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