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段宝林]林庚先生谈民歌与新诗
  作者:段宝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6226
 

  林庚认为民歌是解放的力量,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观察的。在内容方面,他强调民歌直接表现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只是从形式方面来看民歌的艺术,同时也很注意民歌的内容方面。在形式上,民歌的口语音韵美、节奏美、民歌的巧喻、起兴等语言技巧和明快清新的风格,以及它的明朗性。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新诗学习借鉴的。

  林庚认为明朗性对新诗特别重要,诗的形式不只是悦耳的双声叠韵等讲究,而应是“在一切语言形式上获取最普遍的形式”。他非常明确地说:“形式的普遍就是形式的解放,于是表现出深入浅出,大量流传的诗句所具有的远过于散文的明朗性,是很难由没有形式的诗篇写出来的。”因为有了普遍的形式,诗歌就能广泛地流传,流传就证明了诗的明朗性。他认为新诗要获得这种明朗性,就必须有普遍流行的诗歌形式。这正是林先生探索新诗普遍形式的理论根据。明朗性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晦涩,为了诗的广泛流传,对写诗的人来说,就是要有一种形式使他写得顺手熟练;对欣赏者来说,就是要诗歌明白易懂,喜闻乐见,才能引起共鸣、受到感动。这种普遍的形式林先生把它叫做“自然诗”,这是相对于自由诗来说的。

  2002年8月23日我去燕南园拜望林庚,谈起新诗与民歌,他说:“新诗不成器的原因,是由于把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传统丢了。他们(指那些照搬西方现代派诗的所谓先锋人物和许多诗刊编辑们)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好的国家,从《诗经》开始,楚辞、乐府民歌以来,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中心,从屈原、李白……中国出了多少世界最杰出的诗人,中国的伟大诗人最多。”他还说:“中国的诗始终与乐府接近,绝句、七古都是歌行,都是能唱的,属乐府一类,所以兴旺发达,受人们欢迎。宋诗离开了乐府,就写不好了。不要看不起民歌,诗与歌分开就不好了。”

  林庚说:“一个国家要有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一个人也要有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这是关于新诗创作的,也是对诗人健康的人生观的要求。诗如其人,这是诗歌创作的根本规律,在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当前,人们大大忽视了民歌的价值,文学界也有人放弃了对民歌的研究,甚至最新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中也取消了“民间文学卷”。但是,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根基,民歌是文学解放的力量。林庚始终坚持对民歌的热爱,不随波逐流,这种科学的治学态度对当前社会科学研究者,有着特别的启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9月03日第351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乐洋]苏美尔文学研究宜从文类出发
下一条: ·[颜水生]价值判断背景的口头传统与文学史学的结合
   相关链接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
·民歌,唱出山山岭岭·[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