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友庭]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过程中村落文化整合的个案研究
  作者:张友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2 | 点击数:24498
 
本文通过将“张公信仰”和宗族变迁视为共生共变的统一体来考察“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过程,虽然这是在作为村落中心的基层体制变动时期,宗族根据自身的传统资源重新确定村落格局和秩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然而它也是在公社集体主义终结的同时又无法回归到宗族集体主义的情况下,当时人们对村落集体主义认同的一种过渡性的尝试。“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也是基于村民自身认同和村落集体主义需求的结合过程中共生共变形成的。尽管这其中难免有功利的成分存在,然而其毕竟是一个如何建构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将目前所出现的处于重建过程中的宗族组织,在村民自治探索过程中,将其建构成为草根民间组织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形态之一。因此,在当前中国东南部有相似村落结构的情境或困境中,以“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过程为考察切入点,使我们得以看到东南部的村落在新时期重新整合过程中的传统资源,以及通过村落文化整合确立村落新秩序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模式。它对当前以村落文化重建和村民自治的开展为主要内容的新村落公共秩序的构建,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注释:
* 遵照文化人类学的匿名惯例,本文的地名和人名绝大多数作了技术处理。
注1: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参考文献:
费孝通.[1939]2001.江村经济[M].戴可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7]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
弗里德曼,莫里斯.[1958]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丙中.2001.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郭正林.2002.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G]//第二届乡村社会性质研讨会论文.www. ccrs.org.cn.
李亦园.1996.人类的视野[M].上海文艺出版社.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J].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3 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1990a.彰化妈祖的信仰圈[J].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1990b.台湾区域宗教组织的社会文化基础[J].东方宗教研究(2).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刘晓春.2003.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
施振明.1975.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 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孙继玉.2002.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
唐军.2002.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理性化[J].中国社会科学.
王铭铭.1997.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16卷.
——.1998.村落视野中的文化和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朔柏、陈意新.2004.从血缘化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
温铁军.1999.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6).
许嘉明.1978.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J].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1).www.twstudy.iis.sinica.edu.tw.
杨善华、刘小京.2000.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5).
赵力涛.1999.家族与村庄政治:1950—1970[J].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0).
庄英章.[1977]2000.林祀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原载《社会》2006年04期,文中图表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下一条: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民生
   相关链接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沈昕 戴伟]“汪公菩萨”信仰空间扩张考察·[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