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一位农民的文化苦旅:刘润恩抢救民间文学50年清贫不言悔
  作者:米厚民 柴俊杰 王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13553
 


  刘润恩拿出他刚刚出版的 《襄汾民间故事选》递给记者,小心翼翼地像是递出一件宝贝。该书装帧精美,设计大方,襄汾县委、县政府已把它作为县上的礼品、全县力推的文化名片。

  这是刘润恩搜集整理出版的第七本书。他痴迷于民间文学的抢救与挖掘,50年乐此不疲,这与时下的快餐流行文化毫不相干,几乎没有市场回报,而且还要贴上时间贴上精力贴上自己微薄的收入。

  抢救散落在乡野的民间文学让刘润恩又爱又恨。爱她,因为这是刘润恩生命的全部,是他的欢喜是他的快乐是他的精神慰藉;恨她,因为这让刘润恩清贫一生且痴情不改无法自拔。

  襄汾有个“蒲松龄”

  “说起搜集民间文学故事起源,还要从我上中学的时候说起。”67岁的刘润恩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说起留存在记忆中的青春往事,如开闸的水,一拨接着一拨。

  襄汾自古多文人。受厚重的丁陶文化熏染,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从政从商还是务农,都会多多少少透出点书香气。古城镇京安村农民刘润恩就是出没于村头巷尾、茶楼酒肆的民间文人的代表。

  襄汾有句老话:下了古城北门坡,京安能人比星多。当地流传甚广的机智故事主人公解士美,便是京安村人。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大都是诙谐幽默的机智故事。据说解士美自小聪明过人,好见义勇为,爱抱打不平,勇于反抗官绅豪强,且能以智取胜,经常为老百姓说话撑腰,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被当地人称为是“大能人”或“汉族的阿凡提”。此外,距离京安村不远处的刘庄村还流传着 “七十二呆”笑话。这些呆人故事,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呆人形象,故事将善、美、智、巧扮为愚、笨、憨、傻的外形,来表达人民群众的诚实守信、纯朴善良,让人们在嘻笑谝谈中享受乐趣,陶冶情操,在省悟后得到人生的启迪。

  刘润恩从小耳濡目染,对流传家乡的“智”“呆”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解士美聪明智慧、仗义正直的性格,呆呆憨态可掬、执著幽默的形象,渗透在他的成长岁月里。17岁那年,刘润恩在中学老师梁力的影响下,开始搜集民间故事与笑话,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刘润恩如同进山寻宝一样,在襄汾农村的平川山梁沟峁间,寻访一个个隐在民间的“故事篓子”,用执著和耐心打开他们的门,打开他们的嘴巴,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捡拾,把散落在民间的一地珍宝收集起来。刘润恩也因此赢得了一个美名——襄汾“蒲松龄”。

  刘润恩的“呆”气

  刘润恩搜集的故事主要以解士美故事和“七十二呆”为主。

  为了搜集这些故事,刘润恩也像他故事的主人翁一样,用尽了“智”气和“呆”劲。他逢人就问,但经常碰壁。

  京安村有个陈老汉是个“故事篓子”,老刘开始拜访他时,陈老汉不高兴地说:“谁有功夫陪你闲扯淡!”刘润恩碰了一鼻子灰,不气不恼不灰心,三番五次去上门,又递烟又送酒,还帮陈老汉干杂活。他的至诚终于打动了老人。他第7次一进门时,陈老汉说:“你坐到炉窝里烤火,我给你讲咱村解士美的故事。”之后,俩人成了忘年交。

  南辛店乡刘庄村的“呆”故事流传很广。早些年,刘庄人外出时常被乡邻调侃作“刘呆”,因此以“呆”为耻,认为“呆”故事是在寒碜、作践刘庄人,甚至忌讳外人提及这一字眼。刘润恩一心收集“呆”故事,不少刘庄人对刘润恩十分反感,甚至扬言要找他算账。后来刘润恩的《七十二呆》一书出版后,刘庄名声大振,“呆呆”作为襄汾民间文化的瑰宝成为一个当地的文化品牌,刘庄人才明白,老刘是在为刘庄办好事。现在刘润恩成了刘庄最受欢迎的人。

  西贾乡东毛村有个盲人张小安是个民间说书人,肚子里的故事特别多。因为不认识字,全凭一张嘴说,为刘润恩收集增加了难度。但刘润恩用了3年的时间,从他口里挖出几十万字的两本书。

  刘润恩没有录音机,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笔录、脑记。但笔记记不全,脑记记不准。“我常常多次上门,请讲述人反复讲,然后回来追忆补记,整理成文。”这一句“多次上门”,包含的是风餐露宿和披星戴月,是闭门羹和不理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山西日报 2011-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枣庄:为博士生讲课的山村老农
下一条: ·聊城老农收集民谣成痴 33年为“事业”坑苦一家老小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