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巡礼:探流脉复本貌
  作者:记者 周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9 | 点击数:4471
 


探百艺流脉 复遗产本貌 明今后发展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巡礼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周玮)距今1000多年的敦煌舞谱,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代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杨柳青木版年画等10余个“非遗”项目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现场演示……8日在京开幕的“册府琳琅 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首次以文献和实物、人与技艺的交织辉映,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不绝的奥秘,也勾勒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活色生香的立体图景。

  展览特意选址“北平图书馆旧址”,更添厚重感。展览由三部分组成:“古代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古代典籍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如有关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的文献展示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的表演;“文津雕版博物馆”以分类与编年方式梳理了中国古代书籍雕版的脉络;“图说中华百工技艺长廊”主要选取《天工开物》《耕织图》《古今图书集成》和《武英殿聚珍版式》等珍贵图版,图说中国古代传统技艺。

  平日难得一见的,要数集中亮相的近二百种记载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珍贵善本典籍--涵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十大类的33个项目,其中60%以上的文献是首次面世。如世界上第一部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本草学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建筑学史上的名作《营造法式》、宋拓《绛帖》等珍贵碑帖传拓作品、《寿养丛书》养生书籍,以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木版水印的作品和不同时期纸张形态的文献、早期文房用具记载、戏曲民俗文献等。

  在展厅沿走廊蜿蜒而行,10余位传承人正给大家讲解、展示技艺。

  杨柳青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霍庆顺今年已是第四次参加类似活动了,观众的热情让他觉得每一趟都很值得。“要说年画好在什么地方,一是工艺复杂,要经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每道都有其艺术特性,是一门综合艺术。二是体现民族文化,每张年画都有个故事,体现人们企盼吉祥美满的感觉。原来只是过年贴的年画,如今很多年轻人结婚时也贴,还有不少人专门收藏。”霍庆顺对年画的传承发展充满信心。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因复制古今名家名作“高仿真”而享誉海内,其巅峰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历时8年多勾描刻版共1667套,被故宫博物院定位“次真品”.国家级传人王丽菊介绍,其制作过程是根据原作笔迹分版勾摹,而后刻成若干块版,再对照原作由浅入深依次叠印,力求体现原作面貌和神韵。“很多珍贵原作只有一件,通过木版水印的复制,可以延长其艺术生命,让更多喜爱它的人能够欣赏甚至拥有它。”她说,想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技艺和自己30余年的心得传授给3个徒弟,让他们把木版水印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进入市场。谈到这一话题,很多传承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市场化是很好的手段。但他们也同时提出:要加强管理,守住手工技艺的底线,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去做。

  “如果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以现代工艺取代传统手工艺,那非遗项目也就丧失其文化价值了。”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遏制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甚至大肆滥发现象的发生是我们保护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6月08日 18:55:30

上一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下一条: ·香港4个独有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