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国务院明令全国放假一天。加上双休日,接连就有三天假。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清明节是什么节?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过清明节?有何意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有人问起,特别是青年人,完全了解的可能不多。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讲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称三月节,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2006年阴历有个闰七月,接下来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清明都出现在阴历的二月,阳历的时间只差一天。明年(2009年)的清明又是在阴历的三月初九(阳历的4月4号)。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便是古书上所谓“斗建”。《淮南子•天文》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北斗星指子则为“冬至”,冬至后105天,北斗星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以为,万物到了这个时期,都“洁齐清明”(《孝经纬》),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
清明是怎样从节气变成节日的?
清明本是农事节气,四川农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时令谚语和农事谚语。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播谷,小满栽秧。” “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种棉多结桃。”“清明种棉花,秋后大把抓。”“清明种瓜,车装船拉。”“清明种菜,有吃有卖。”“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等等。那么清明是如何从节气变为节日的呢?这和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两个祭祀性节日——上巳和寒食,分不开的。
(一)古代的上巳节
上巳,指三月上旬巳日。古人用干支纪日。所谓上巳就是上旬的巳日。然而十个地支的排列随甲子变动,有的月份只有上巳和下巳。如果出现此种情况,上巳节就可能拖得很晚。因此,魏晋以后,普遍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
根据相关史料可见,从周至汉,人们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边举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死亡复活”仪式。秋去冬来,万木萧瑟,动物冬眠,大地沉寂,一切好像死去一样。然而,冬去春来,大地甦醒,杨柳吐青,虫蚁惊蛰,百鸟啼鸣,万象更新,春天战胜严寒,自然界又复活了。此时,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走向原野,走到水边,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采香草薰除秽气,为大地招魂,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回到人间。上巳节,原本的文化涵义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1]。
但是到汉魏时代,上巳“招魂”“祓除”的祭祀活动增加了许多“娱人”的成份。人们这天来到水边,不光是为了举行祓除仪式,特别是王公贵族,似更注重游乐。少男少女,手执柳枝,嬉游河曲,清水濯足;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人们将椒酒洒在柔绿的草地上,倒进河流中,希冀消除百病,祈求吉祥。漂浮着素卵(枣子)的清波上,还有人在划龙舟。
有学者援引中国上古“简狄吞卵生契”的神话故事,据“浮素卵以蔽水”句,断言上巳节为妇女“求子”的节日。我以为,这样考证究嫌迂曲。民间生育习俗,“洗三”时婴儿澡盆中要放枣、花生之类吉祥果,取其“早生贵子”和“岔花生子”之意。上巳节古人将枣子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大澡盆中,应该是欢庆大地和人类在春天里获得复活再生!
唐代,三月三日是一个重要节日,唐德宗把它和重阳(九月九日)、中和(二月一日)并称“三令节”,足见对此节的重视。每逢三月三,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作曲水流觞之会,并且还要拿钱物赏赐文武百僚。民间的三月三,更是多姿多彩。京城长安,一大早,满城男女便争相来到渭水边,祓禊饮宴。《全唐诗》中歌咏上巳节(三月三)的诗歌甚多。试举几首:
刘驾《上巳日》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
崔灏《上巳》: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殷尧藩《上巳(一作三日)赠都上人》
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吾师无所愿,惟愿老烟霞。曲水公卿宴,香尘尽满街。无心修禊事,独步到禅斋。细草萦愁目,繁花逆旅怀。绮罗人走马,遗落凤皇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四川文明网 2011-03-20 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