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苏智良]将生命体验融入史学
  作者:苏智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3 | 点击数:5849
 


  口述史,本是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与研究历史的方法,是人类知识传播和史家记录历史的一种古老的方法,只是在文字化的文明过程中逐渐被人忽略与轻视了。直到20世纪40年代,口述方法开始才受到部分美国学者的重视,此后欧美学界日益推广。口述史从现代历史科学内部分离出来,正在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大众生活史、社会文化史的盛行,口述史日益发展。而且,录音、录像设备的普及,数码相机的推广,为平民大众参与口述活动提供了可能。口述史发掘了大量沉默的人群,让“事件”的参与者直接与“历史”对话,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史学,不仅可以填补文献资料的不足,校正认识偏差,而且越来越使历史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的个性特征。

  中国的口述史研究比发达国家动手要迟,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兴起,但是也并非一无进展。据笔者所知,十余年来,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性别学等各种专业背景的知识人、电视人甚至普通国民,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口述记录的行列。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2004年得以建立。一批高质量的如何做口述的书籍相继出版,其中有翻译的,也有原创的。复旦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则更早,约在10年前就设立口述史中心,出版每年一期的《史林·口述专刊》,正在实施庞大的“上海口述历史”计划。川中奇人樊建川投入上亿资金,征集了难以计数的各类资料,正在建设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群。云南的戈叔亚对远征军及滇西战场进行了长期、艰难的调研。北京社科院的张西研究员对延安时代女兵的口述记录,大连的李小江教授推动的“20世纪(中国)妇女”计划,尤其是上海作家叶永烈对当代政治人物的采访和记录、宋路霞跟踪老上海的大家闺秀、豪门世家,均成果斐然。笔者的一些朋友们如王选、刘宝辰等致力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长期下乡上山,分别对细菌战、毒气战、强制劳工、“三光”政策等的幸存者进行录音、录像,已积累大量的资料。还有人在做“文革”、大炼钢铁、反右运动、留学生涯、知识青年、改革开放、社会生活、少数民族、当代学人、女性史、吸毒者、艾滋病人等专题的口述调查。作为中国第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的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积累了大量素材,如犹太难民逃往上海、日本残留孤儿“魂归何处”、上海的老克勒等,可谓百花齐放,缤纷多彩。崔永元所说的“全中国收集的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加起来,也比不上日本或美国一所大学所收集的数量多”之观点,笔者当然不能苟同。

  崔永元以一著名电视人的身份,登高而呼,投入口述历史的记录之列,采访了数以千计的抗战老人,收集大量口述历史影像和历史照片,纪录影像数万分钟。《我的抗战》刚问世便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关注度。正因为如此,在笔者出席的“论道竹叶青·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活动中,崔永元团队获得了年度记录者的称号。颁奖词称,“崔永元先生及其团队,以庞大的工作量,完成了一件抢救正在消失之中的抗战历史记忆的重要工作,制作了珍贵的音像文字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崔永元雄心可嘉。

  但由于参与者史学素养的参差不齐,对口述史理解的深浅不一,因而完成的作品的质量也高低有别。笔者经常观看和评论历史纪录片,由于仓促和不严谨,出现的史实错误可谓不胜枚举。就以崔永元近作的《我的抗战》为例,也并非完美。有些学者已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有人严肃指出,该同名的电视片和书籍“暴露了主创者、制作者和历史学者们的草率、马虎,基本功不牢等问题。”如淞沪抗战中的“八百壮士”,崔永元说,“在八·一三淞沪战役中,800壮士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抵抗日军,威震天下。而当他去寻访这些壮士中的在世者时,发现仅剩下3人,其中一人甚至已经不能言语。就在几天前,四行仓库800壮士中的最后一位杨养正老人也离开了人世,这段历史事件现在已经没有了当事人。”其实,谢晋元所率的88师524团的一个营,人数不到400人,为壮声势才号称“八百壮士”的。

  当然,不是历史专业人士的崔永元,出现这些状况是情有可原的。要使得口述材料有价值,传诸永远,需要专业技巧,需要史学休养,更需要有干一番事业的精神。对获取的口述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后期的考证功夫,自然马虎不得。在口述史领域享誉盛高的唐德刚教授,在谈到他的经典之作《胡适口述自传》等时曾言:“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写‘李宗仁口述历史’,更麻烦,因为李先生是军人,他连写封信都要秘书,口述时也随便讲讲,我必须细心地找资料去编、去写、去考证,不明白的还要回头和他再商讨”。

  笔者也在从事口述史研究。自1993年以来,调查“慰安妇”幸存者群体,记录这群遭受旷世奇辱的老人战时和战后的遭遇。前后历时18年,可以说苦甘备尝。现在这些幸存者大多远去。所以,笔者与崔永元有同感,就是时不再来,迫在眉睫。

  对于中国口述史的明天,笔者不仅不悲观,而且我们正在迎来口述史的春天。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3-25

上一条: ·[章玉钧]前景广阔的中国口述史发展
下一条: ·[游鉴明]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