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网事:网络创造新“年俗” 新老“混搭”年味浓
——盘点兔年网络过年秀
  作者:记者 李兴文 万一 陈尚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9 | 点击数:8631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通过中国江西网向网民拜年(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网络拜年成风尚

  兔年新春,17个省(区、市)的31位党政领导汇聚网络,“群起”向广大网友拜年贺岁。

  点击这些新春贺辞,普遍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带着“给力”“围观”“拍大砖”等时髦的“潮语”“热词”.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给网民拜年说:“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转变发展方式最给力”,一时引发网民疯转和跟评。

  新春贺辞无不透出官员对网络民意的认可和尊重。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寄语广大网友:“希望多上‘好铁',多拍’大砖‘.”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希望网友:为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潮人”“脖主”,坚持“灌水”“拍砖”,多多“围观”“给力”,话语句式全然颠覆了人们熟悉的话语方式,得到网友一致好评。

  实际上,政府官员网络拜年不过是已经渐渐流行的网络拜年风尚的一个缩影。前两年进行网络拜年、网上买年货的人还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学历较高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不论男女老少,学历或高或低,都加入进来,大家在过年期间都在这样做,慢慢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李浩认为,春节文化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华文明向来有容乃大,“混搭”可能就是当下春节文化现实存在的一种形式,就好像年夜饭的餐桌上,既有北方的饺子,也可以有南方的汤圆。我们不必指责它不够纯粹,只要各取所需就可以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上流行的拜年方式不仅成为传统拜年方式的补充,一些内容更直接传播到现实生活中。就在春节前,双手十指交叉然后竖起大拇指的“兔手势”一夜之间风靡网络,它一改传统的作揖抱拳拜年手势,十指交叉意指“亲昵”、“亲密”,竖起大拇指寓意“最好”、“最棒”,而同时竖起两个大拇指其形状又如兔子的耳朵。时尚的“兔手势”寓意着吉祥和团结,在社会上迅速火了起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08日 17:14: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济南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出
下一条: ·榕城39位专家学者获聘新一届闽都乡学讲习所讲师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