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作者:车锡伦 刘晓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5 | 点击数:27974
 
 
三、元代的“小唱”和“唱社”
 
史籍记载,金人灭北宋王朝时,曾大量虏掠宋教坊伶人、各色伎艺人和他们的家属,其中也包括小唱艺人,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载,靖康二年(1127)正月三十日:
 
是日,又取画工二百人,……诸般百戏一百人,教坊四百人,……弟子帘前小唱二十人,杂戏一百五十人,舞旋弟子五十人……
 
文中的“弟子帘前小唱”,即指宫廷内的小唱艺人。《靖康稗史》之二《瓮中人语》载,靖康二年二月,“十四日,虏尽索……影戏、傀儡、小唱诸色人等及家属出城。”[18]这些小唱艺人被掳,自然也把小唱伎艺带入金朝。金元时期大曲的演出已不复存在,但在城市中仍流行以唱慢词为特色的小唱,并有“唱社”的组织。金朝小唱流行的情况,尚未发现史籍记载。元夏庭芝《青楼集》载了元代初年大都(今北京市)的小唱艺人和“唱社”:
 
李心心、杨奈儿、袁当儿、于盼盼、于心心、吴女、燕雪梅,此数人者,皆国初京师之小唱也。又有牛四姐,乃元寿之妻,俱擅一时之妙。寿之尤为京师唱社中之巨擘也。[19]
 
这条记载说明,一百多年后(元灭金为公元1234年)小唱仍盛行于北方的大都,有李心心等“擅一时之妙”的小唱演员,小唱艺人并组织有“唱社”(宋元时期各色伎艺人——演员,多有自己的行会组织,称“社”)。《青楼集》专记女演员,女演员的丈夫如系演艺人员也顺便提及。此处顺便提及的元寿之(小唱牛四姐的丈夫),却是“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最著名的演员),说明元代小唱演员并非全系女性,也有男性演员。除了上述小唱演员外,《青楼集》所记各地的小唱女演员有:
 
解语花,姓刘氏,尤长于幔词。[20]
小娥秀,姓邳氏,世传邳三姐是也。善小唱,能幔词。
王玉梅,善唱慢词,杂剧亦精致。身材短小而声韵清圆。
李芝仪[21],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
真凤歌,山东名妓也。善小唱。
孔千金,善拨阮,能慢词,独步于时。
 
北宋崇宁、大观(1102—1110)到元末已历250多年,小唱的音乐曲调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但从《青楼集》所记小唱演员的情况看出,它仍保留了以唱慢曲(慢词)为主的特点。元代歌唱曲艺的主体形式是元曲。元曲是新兴的曲体,虽继承唐宋词曲的大量曲牌(调),但更多地吸收民间流行的曲调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曲调。元曲以戏剧形态演唱,就是元杂剧;清唱曲就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三弦等弦乐器。小唱同元曲的区别很明显:小唱所唱是传统的词曲,用觱篥、笛子等管乐器和鼓板伴奏。所以,元燕南芝庵《唱论》在介绍“唱曲之门户”时,将“小唱”列为其一[22]。
《青楼集》介绍元代各种演唱伎艺(主要是杂剧和散曲)女演员约150余人,其中小唱(或兼擅小唱)的演员仅15人,可见在当时小唱已是一种“曲高和寡”的歌唱曲艺。入明以后,文献中便不见这类小唱的记载了。
 
四、 明代的“小唱”
 
元末和明代前期,江南一带民间南戏的清唱和唱南散曲,也称作“小唱”。它们为什么称作“小唱”?这同南曲戏文音乐与宋代词曲有渊源和继承关系有关。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一是音乐曲调(曲牌)的继承,明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曲戏文,“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23]。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考》在论述南北曲的渊源时统计:南曲曲牌543章(不计“犯曲”,即“集曲”),出于大曲者24章、唐宋词190章[24]。据今人统计,早期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使用曲牌160余种,与唐宋词牌类同者60余种[25]。明何良俊《曲律》引民间老曲师顿仁的话说:
 
南曲中如“雨歇梅天”,《吕蒙正》内“红妆艳质”,《王祥》内“夏日炎炎”,《杀狗》内“千日红翠”,此等谓之“慢词”,教坊不隶琵琶筝色,乃歌章色所肆习者。[26]
 
南曲戏文音乐的套曲,“引子”多唱“慢词”,“过曲”亦称“近词”。顿仁所举南曲作品,“雨歇梅天”是南散曲,其他是戏文《吕蒙正》、《王祥》、《杀狗记》的剧中曲。它们都被视作“慢词”,沿袭小唱的唱法,因此在皇家教坊的歌唱曲艺中归入“歌章色”,不入唱北曲的“琵琶筝色”。
其次,是演唱形式的继承,上文介紹宋代小唱多在宴席上演唱佐酒,“浅斟低唱”;清唱南曲的小唱亦如此。明《永乐大典》收元末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四出中,演某相公家排宴,派都管来唤散乐王某和她女儿王金榜(小旦)去演出。王某说:“孩儿与老都管先去,我收拾砌末恰来。”老都管说:“不要砌末,只要小唱。”[27]“砌末”指演出用的道具,“小唱”即指戏文的清唱,不需要演出道具。但是,即是戏文清唱,演员也可以简单化装彩唱,如下文介绍《金瓶梅词话》中歌童化妆为“旦儿”唱南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嘉日姆几]彝汉纠纷中的身份、认知与权威
下一条: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肖泽利]机智人物故事的叙事法则及分析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
·[王艺莼]略论多元通和视域下的神与巫·[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沈俐琴]慎终追远与仪式重构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
·[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