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作者:车锡伦 刘晓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5 | 点击数:21934
 
㈢供馔“第二盏”主要是“靠乐歌唱”第一盞演奏的曲子,“补空”的曲子中,除了几处用《大清歌》、《倾杯乐》、《万花乐》、《三台》、《莲花小桃红》等外,主要注明用“慢词”、“本调慢词”,或“慢词侑食”、“本调慢词侑食”。它说明,在这一盏供馔时是唱慢词(慢曲),这一形式也出现在宋代宫廷宴会演出中。[51]其中提到曲名《三台》《倾杯乐》[52]是慢词;《大清歌》可能即《太清引》(又名《太常引》)之误写。
㈣供馔的“第三盏” 中,反复出现“温习曲破”、“梨园曲破”、“万寿曲破”、“教坊司曲破”和“(杨贵妃)单舞盘中曲”、“五花梁州”等名目,它们说明此处演出的是“大曲”的“曲破”部分的歌舞,像 “(杨贵妃)单舞盘中曲”和“五花梁州”可能就是唐宋大曲《霓裳羽衣》和《梁州》的遗留。
在本文第二部分“宋代的小唱”中已经指出,宋代人认为小唱即摘唱大曲中的“慢曲”和“引、近”,以及“曲破”部分的歌舞曲。这本《礼节传簿》中虽没有出现“小唱”之名,但它演奏和歌唱曲子,据上述分析,正与此同。因此,这些词曲之中保留宋代小唱的遗响,不无可能:
㈠宋代有在各地流动作场演出的民间小唱演员——路歧人;宋金元社会剧变,宫廷中的“弟子帘前小唱”和勾栏瓦子中的小唱艺人流落民间,因此,小唱进入农村迎神赛社的祭礼献乐的演出,是很自然的现象;
㈡民间信仰活动中的演唱文艺,都具有很强的保守性,不论文本或口头的传承,如非遇到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如,由于传承者的去世而失传),后人一般不会改动。这也是抄本《礼节传簿》历四百多年仍被珍藏的原因。据介绍,现在仍由参与迎神赛社的老人在世,他们唱的曲子自然也会保留一些宋元小唱的遗响。研究者已记录了他们演唱的某些剧本,但没有记录(录音)唱的曲子,是十分可惜的事。
自然,这里所说的“遗响”只能是宋元词曲音乐古老旋律的遗留。即使在宋元时期,民间迎神赛社的祭礼上演唱的小唱同瓦子勾栏或皇家宴会上演唱的小唱也会有差别。作为农民的业余演唱,不可能有专业演员那样有“声字清圆,余音袅娜”的水平;又经过七八百年的传承,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了。但是,发掘这些可能在民间传承下来的音乐资料,对民族音乐史研究仍有重大的意义。
 
附记:本文始作于1996年。1995年笔者在《扬州日报》“副刊”上发表千字文《“小唱”、“清曲”和“扬州清曲”》,指出扬州清曲与宋元时期的“小唱”、明代的“清曲”无关,遭到激烈地反弹,只好铺开来写了篇《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载《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此后指导研究民族音乐史的刘晓静博士写了篇关于明代小唱的文章。再后,属于明清小曲系统的一些歌唱曲艺相继被列入国家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扬州清曲、南京白局、天津时调、山东琴书、兰州鼓子、榆林小曲、户县曲子等。在介绍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源流时,似乎把它们的历史说得越久远越有价值,这样便出现一些不着边际“考证”。笔者当年说明扬州清曲渊源的短文,也不时拿出来被“敲打”一下。笔者没有必要去回应那些评说,但是感到把宋元以来“小唱”的发展脉络搞清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研究或有所助益。所以,此后便留意这方面的历史文献,直到2006年始写出这篇《小唱考》,发表在《中华戏曲》第35辑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刘晓静博士曾在笔者指导下参与过本课题的研究,故发表时联合署名。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体裁)有“同名”现象。比如“小曲”之名,隋唐时期便已出现,它是在体制上与“大曲”相区别。写这篇文章时,笔者同时注意明清小曲的文献,准备写篇文章。但看了时贤的一些认真的研究成果后,觉得没有能力再“插嘴”了。比如,台湾友人张继光教授几十年坚持明清小曲的研究,陆续发表系列专题研究论文,并有专著《“霓裳续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明清小曲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民歌“茉莉花”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等。时下一些“热抄”的问题,许多是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注释:
[1] 关于扬州的“小唱”,最早的详细记述,见清乾隆年间扬州人李斗撰《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页245-246)。这本书所记扬州地区“小唱”(小曲)的曲调共有16种:① “最先”流行的曲调7种,其中[银纽丝]、[四大景](即[玉娥郎])、[劈破玉]、[剪靛花] 4种是明代小曲,[倒板桨]、[吉祥草]、[倒花蓝]3种是清代小曲;②“二十年前”“所尚”之曲调[到春来],明代教派宝卷中有此曲名;③“传自四方”的曲调4种——[京舵子]、[起子调]、[马头调]、[南京调],均不见明人记载,是清代小曲;④“本调”(本地区的曲调)2种——[满江红]、[湘江浪],不见明人记载,是清代小曲(宋词有[满江红],但不可能成为清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本调”);⑤小唱艺人黎殿臣所创之调一种——[黎调],书中称“亦名[跌落金钱]”,是据明代小曲[跌落金钱]变曲,或仅借旧调名;⑥“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调而定名的曲调一种——[网调]。据此,本文称它是“属于明清小曲系统的地方歌唱曲艺”。
[2]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一版,页529。
[3] “小唱”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上菩提树颂启》:“臣闻击辕小唱,有慕风雅;巴人浅曲,实仰阳春。”(载《广弘明集》卷十五) “击辕小唱”指架辕(车)者敲打车辕唱的歌。魏曹植《与杨祖德书》:“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萧纲文用此典故,所说“小唱”并非指具体的演唱形式(文体),与本文论题无关。
[4]《宋史·乐志》载:“宋初置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王国维《唐宋大曲考》指出“六”乃“大”字之误,见《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页153-154。
[5] 指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嘉日姆几]彝汉纠纷中的身份、认知与权威
下一条: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
·[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
·[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宋亦箫 宋博文]牙璋源于雷神祭器说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