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贾登勋]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研究
  作者:贾登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6 | 点击数:10941
 

 

内容提要: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意识,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所及的所有生态圈和资源领域。这种思想有别于西方的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学理论。在西部开发中,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资源、实现西部的生态价值,保护和发扬本地区固有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我国环境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发扬;立法借鉴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56—04

 
1.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及其基础理论——环境伦理学在我国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当今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和西方伦理学(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历来注重“天人合一”,环境伦理思想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已经相当普遍,并为后世不断扬弃[1]。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屡遭劫难、衣钵无继。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环境问题解决的可贵品质被西方学者逐渐发现了,从而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再看西方,16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一日千里,环境破坏日益严峻,学者们为了避免世界环境遭到致命破坏,创设了“西方环境伦理学”,强调自然界的固有价值,倡导人类敬畏自然、珍视环境[2]。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属于其分支。中国传统伦理学是随着农业社会而产生的,西方环境伦理学是应对工业化所引起的环境恶化而运生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是在人们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经验中自发形成的。
古代的西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绿色生机的西部。今天的西部是生态面临极大威胁的西部,在西部开发中如果忽视了环境意识文明建设,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能够认识到在开发中将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到首位[3],意义重大!环境意识是环境治理的基础,西部少数民族环保意识在西部开发中的环境治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环境伦理学和西方伦理学都不能代替它的地位,因为西部少数民族环境意识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1.1鲜活性和实践性
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不是历史上的而是鲜活的存在着的;不是书本上的而是在生活中的正在被实践着的。如果国家将之上升为强制性规则,人们不会有“猝然加之”之感。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断层,重新恢复,尚待时日。西方环境伦理学仅仅是学者们的一种理论学说,立即实践,亦非易事。优劣明显,无须赘言。
1.2广泛性和权威性
其他两种生态伦理学都是学者们的思想,影响仅及于一部分知识分子,真正的深入研究者实为有限,而真正的实践者寥若晨星,他们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少数民族环保意识,一般在本族群众是通行的文化意识和行为规则,自幼儿以至耋老无人不知,而且所有人都自觉践履,其影响的广泛性为余者不可比。权威性一方面表现为其意识和相应规则贯穿于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的各种习惯和禁忌,另一方面表现在强制性文件中的禁止性规则和惩罚,比如《阿拉坦汗法典》曾经列出禁杀野畜的规定[4],又如《三旗法典》中规定:“不准乱砍树木,违者没收家产”。
1.3自发性和宗教性
西部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大多是传统的农牧区,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们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这种意识自发地形成了若干有利于环保和生态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一般是零散、没有逻辑性体系化的朴素规则。正因为这种朴素直观的规则群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从而使其经常和图腾、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保护山水的原因是对山水神的敬畏,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环保行为,更不可能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1.4自然习惯性和主动认同性
少数民族环保意识已经深深的渗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了,自孩提时便生活在这样的族群中,人们都是自然而然地习得。其他生态伦理学,作为知识学问,没有较深的文化积累和长时间的研究是难于掌握的。也正是因为自然习得的过程没有外界强力,人们将这种思想已经内化为个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并且时刻地会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所以也就产生了主体对环保意识的主动认同性。至于其他环境伦理学,学习者很难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意识。
1.5规范性和属人性
所谓规范性是指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并非以抽象的哲学或学术理论体系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各种不同的规范形式存在,如宗教戒律、谚语、禁忌、习惯、传统、风俗、节日等形式。正因为这些意识是以某种具体的规则形态而不是周详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那么其效力一般仅及于本民族成员或者本宗教教徒,具有明显的属人性。
以上探讨并没有穷尽少数民族环保意识和其他两种生态伦理学的区别之处。但是通过总结可知:西部少数民族环保意识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想实现西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该地区固有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我国环境立法提供借鉴之资,十分重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毕跃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村落家族的复兴及原因
下一条: ·[李丽芳]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
   相关链接
·[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传统工艺 VS 环境保护
·北京正研究烟花禁放写入污染应急方案·持续雾霾,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该何去何从?
·雾霾之下重启春节禁放?·手工民俗产品市场难觅 专家建议回归生活性保护
·北京连续雾霾天引发鞭炮禁放讨论·[讲座]雅卡马印第安人的口头传统及其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中国社科院11月6日下午)
·[白莉/熊寒喁]论民俗事象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必须解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