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黎族老古舞:“告祖先”佑平安
  作者:记者 于伟慧   摄影/图:于伟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4 | 点击数:13969
 

  情节跌宕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舞蹈在空旷的场地拉开大幕,众多角色纷纷投入其中,场面井然有序。

  舞蹈的大体情节分为四段,第一段为“起师”:意为告祖先仪式开始,“苟它”站在祭台前敲大鼓念白,大致意思为“大鼓呀大鼓,今天请你把各位祖先神灵召来跟我们团聚吧,我们有丰收的稻谷,有香甜的米酒,打猎打到了山猪,妇女们织出了美丽的衣服,我们没有忘记祖先神灵,我们共同庆祝这美好的节日”。

  苟它念完之后,带着众舞者围着四个舂臼绕行,称为“走四”,请四方祖先神灵归来,手持鲤鱼灯、灯笼等,舞者在前照明带路。

  舞蹈的第二段为“开阙”:意为活着的亲人迎接祖先神灵归来。“苟它”带舞者绕着6个舂臼转圈,表示迎接的路途长远。

  开阙结束,第三段为“挽嚷”,此为该舞蹈的精华部分,活着的人与归来祖先神灵同乐,舞者围着排成两行的12个舂臼追逐玩耍,并表演点种山栏(一种旱糯米稻)、狩猎(猎人和装鹿者表演)、捕鱼(丑角“批鲁”捕鱼,边放竹篓边漏掉,引人发笑)、丑角“爬秃”用草绳表现交配动作,追逐女性,意为祖先们敬请放心,我们的后代生生不息。戴面具者装疯卖傻,代表祖先神灵归来与活着的亲人同乐。其他参加的村民随着锣鼓跳抛手舞、踢脚舞,时唱山歌助兴舞蹈第四段为“走洪围”,意为送祖先神灵归去。场上燃香,四周烧柴,灯火通明,“苟它”带着众人绕着门字型竹排蜿蜒穿行,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最后解开缚在竹子上的绳结,表示祖先神灵已消灾解难,保佑全村风调雨顺,老少平安。

老古舞中的捕鱼者

  王海昌说,在古老的黎族舞蹈中,分众多角色,并将整个舞蹈分成段落,各有不同主题,可见舞蹈在黎族人民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形式。老古舞表现黎族人民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祖先崇拜祭祀议式和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有千百年的民间传承历史。同时,展示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也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方式。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看了老古舞后评价,老古舞传递着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繁衍、生产和生活、宗教信仰等许多重要信息,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且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据白沙黎族自治县文体局负责人介绍,随着时代变迁和时尚文化的冲击,祭祀祖先的仪式逐渐消逝,老古舞有消亡之危。目前县里相关部门正在保护有代表性的老古舞队伍。同时,吸取老古舞之精华,不断提高民间艺术研究水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15: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彼岸羌影》再现百年前后的北川羌史
下一条: ·深山瑶寨的“成人礼”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
·[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