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黎族老古舞:“告祖先”佑平安
  作者:记者 于伟慧   摄影/图:于伟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4 | 点击数:11148
 


老古舞乐队

  老古舞,黎语“闯坎”之意,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因为它古老,因而得名老古舞。解放前,老古舞在白沙的细水乡、元门乡、白沙镇、牙叉镇和相邻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乡村,都可见到,而到现在,仅在细水乡有遗存。今年五月,老古舞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跟随“非遗”保护专家,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欣赏到了这项舞蹈。

  文\图 海南日报 记者 于伟慧

  海南民间绝艺

领舞者“苟它”

  老古舞,是一项十分古老的舞蹈,场面甚为奇特,甚为宏大,甚为壮观,难怪我国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宋兆麟老先生看到该舞蹈时,也表示十分震惊。

  祭祀祖先时跳老古舞。凡人患病做恶梦或有不吉利之事发生都要“告祖先”,求祖先保佑平安除灾解难。如果没有发生特别事故也要每三年全村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祭祀先辈。如果当初不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这个古老的舞蹈可能无法重见天日,当有一天,老艺人一位位地离开人世,它将被永远尘封在海南的黎村里。

  场面宏大

  其实关于老古舞的记载,早在宋《诸蕃志》中就有记载:黎族“俗尚鬼,不事医药,病则宰牲畜动鼓乐以祀,谓之作福”。

  清朝张庆长《黎岐记间》记:“遇有病辄宰牛告祖先,或于野或于屋,随所便也”。

  细水乡老艺人王国球说:“古就是很久的意思,老古舞传承到他,大约已有二十代。”据一些史料记载,早期跳老古舞由村老(村中长辈)主持,明代改由“道公”主持。现由熟悉“老古舞”的老艺人(领舞者)主持。

  细水乡,离白沙县城并不遥远,从县城开车过去不到半个小时,在细水乡的一些村寨,都遗存着老古舞。坐在车里,窗外掠过山川田野,车子最后停在一个水库大坝上,在水库旁的一块空地上,村民已经在这里聚集。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称他们为舞者更恰当。

  在水库边上一块约有一千多平方米的荒草地上,便是跳老古舞的舞台,上面插着上千条竹子,乍看杂乱无章,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每根竹子间都以草绳相连,一根根细竹间,留出了一条条小径。

  竹子都是一人多高,似“八卦阵”,就在每根竹子上还插着香,在竹阵旁边,场地三处分别倒放着数个舂臼,舂臼上放着装米的瓷碗、鸡蛋,并插香,放置祭祀用的灵牌。

  竹阵正前方,有一个两米多高的竹台,上插小红旗,这是祭祀的灵台。

  村中长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个舞台,是全村20多人搭建了三天才准备好的。以前村里跳老古舞时场面更加壮观,光摆竹阵用的竹子就有上万条。

  舞还未跳,单这个阵势,就足以说明这个舞蹈不一般。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 2010年12月13日 15: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彼岸羌影》再现百年前后的北川羌史
下一条: ·深山瑶寨的“成人礼”
   相关链接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刘铁梁]疾病、生死与民间信仰
·[程浩芯]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钟小鑫 蔡芳乐]“法”外之地·[赵暾]二郎神形象演变考略
·[王华龙]五台山五爷信仰源流研究·[童婷]重庆市洪崖洞祈愿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
·[吕涛宇]试析《广东新语》所见广东的民间信仰体系·[刘然]信仰、生计与王朝教化
·[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李银平]民间信仰空间变迁与传说叙事圈层构建·[郭炳亮 李雅宁]北宋山西寺庙碑刻、题记所见“郡主千秋”考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