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程美宝]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
  作者:程美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6 | 点击数:13983
 

  我们由以华南为对象的一些研究成果知道,同斯科特描述的相类似,直到明清时期,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就是“Zomia”。明代这个地区被指为“山盗”的,许多就是在国家扩张的过程中逃离出来的人群。不过,除了选择上山外,珠江三角洲乃至南海沿岸的水上世界,更让这些人多了一个“下海”的选择。从王朝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山寇海盗”无版籍,不纳赋役,不服政化,有些世代都是“化外”之民,有些曾经是编户齐民,后来为逃离国家,也选择上山下海。他们在山中从事农耕、开矿冶铸,在水上打渔贩运,面对王朝国家的征讨,他们也许会武装反叛,但他们在自身环境中本来也是良民,只是“赢则贾,缩则寇”。其社会身份往往被贴上民族辨识的标签,上山的被叫做“猺”、“獞”、“獠”,等等,下海的则被称为“  ”。现代学者承袭了识字者和统治者的话语,继续使用这些分类与标签,去阐释中国文明的进程。今天,我们之所以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着聆听他们的故事,解构用文字记录的历史,是因为这些历史的结构性记忆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些先后入住平地、自称为“汉人”的“前国家”历史。在这一点上,华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议程跟斯科特没有两样。

  明清以来国家扩张的历史中,有人逃离,自然也有人加入。明清王朝国家的扩张,表现为“加入者”作为编户齐民的身份,在特定的生态与社会空间的资源控制中获得优势。明清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加入者”所运用的策略与“逃离者”恰成对照。他们通过人工围垦,在大海上生成沙田,不断扩展自己所能控制的平地边界;他们灵巧地运用国家话语(包括制度、礼仪和文辞),运用文字制造诸如族谱契约等文献,为自己对平地的控制提供合理的“历史凭据”。“平地”上的国家控制并非一相情愿的过程,“平地”是一个通过纳税和礼仪改革形成的国家认同让不同的地方势力赢得优势的竞技场。在地方社会的层面上,国家的“加入者”也是国家的缔造者,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的统治,而是能动地创造地方社会的国家秩序,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生活习惯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自决。“民间”应对“国家”扩张的策略,就是以国家的代理人自居,甚至自信“吾即国家!”——乡村仪式专家主持“民间”仪式时,演示的正是一套国家秩序。

  华南研究的意义,在于“华南”不仅是空间,也代表了时间。如果说“Zomia”急剧的变化发生在19世纪以降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年代,那么华南地区这块立体地图中红墨水的激烈波动自明代就已开始,并一直持续到近代;明代的国家理论不系于民族,而在于新的税收制度和逐渐确立的乡村礼仪重新定义的社会与政府的关系。把华南跟中国其他板块作平面比较恐怕意义不大,也挑战不了华南研究多年来形成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不同区域研究的比较,关键还在于“时间”,在于选取研究的区域能从“什么时间”开始说出一段怎样的历史——不错,这“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扩张的历史,是有人逃离国家的历史,但也是有人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国家以达到另一种意义的“逃离”的历史。“逃离”与“加入”,是国家扩张过程的一体两面。近世以来,“加入”越来越多,“逃离”的空间越来越少,“逃离者”被隔离在地方社会的边缘,如此建立起来的“民间社会”,只不过是王朝秩序下的“基层社会”而已。在王朝体系下的“民间”从来就是由“精英”来表达的,但所谓的“民间”也向来自视为“精英”。在这个过程中,由不同的地方传统与随历史演变的国家正统之间互动形成的大一统的“中国文化”既统一又多元,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面对明清以后这段历史,摆脱不了“国家”魅影的,是执着于二元对立概念去寻找“逃离国家”的“民间”的研究者,而不是“吾即国家”的“乡民社会”。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0-14

上一条: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下一条: ·[朝戈金]谁在倾听民间的歌:《故事的歌手》漫议
   相关链接
·第二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