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作者:乌小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4 | 点击数:18927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民族;族群;主观认同;民族识别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3)01-0012-005

当前,“族群”和“族群”关系已成为当代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我们承认,“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引入和探讨对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进行细化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某些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泛滥之势,“族群”概念在某些研究领域大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民族研究不仅是学术范畴内的问题,而且也是涉及民族实体权力和利益方面的问题,民族研究工作者必须弄清二者的关系,把“民族”和“族群”放在国内、外不同历史文化及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明确的界定,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统一认识,运用科学的理论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实践。
 
一、“族群”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情况
 
“族群”概念是英文ethnic group一词的汉语译法。英文中的ethnic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os。英文中的ethnic group一词来自希腊语ethnikos(ethnikos是ethnos的形容词形式(注:《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纳日碧力戈,《世界民族》,2000年第一期。))。ethnikos在希腊文中表示“习惯”、“特点”等意义,在英语中表示具有语言、种族、文化和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ethnic group(“族群”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国际人类学界广泛运用起来的。这一词汇以“族群”的译法进入中国是受港台学者的影响,是先到美国和欧洲留学的台湾学者首先把ethnic group译为“族群”。到了八、九十年代,大陆学者开始引用“族群”这个新名词,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把ethnic group翻译成中文“族群”。
 “族群”观念来自西方,是多种群体分类的一种方式。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的,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注:《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周大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二期。)
 “族群”最早被收录在《韦氏新国际词典》(1961年第三版)当中,根据该词典的定义,“族群”有如下含义:非犹太教或非基督教的异教徒;具有文化传统、心理特质和体形特征的共同体;起源于异邦的原始文化。(注:《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纳日碧力戈,《世界民族》,2000年第一期。)
在西方,随着“族群”概念的广泛使用,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也就繁衍出“族群”的多种含义。《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区分的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注:《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周大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国内有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英文文献中关于“族群”的定义不少于二十种。(注:《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孙九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其中对港台和大陆社会人类学界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定义“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流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国内人类学界开始频繁接触到国外人类学研究中的ethnic group这一词汇。我国人类学研究者大都有学习外语专业或到国外学习的经历,他们接触和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比其他人多,当然,他们的这种学术背景也更易于吸收和接纳国外的理论。他们在大量介绍和引用族群这一概念的同时,也试图重新定义这个词汇,以适应中国国情的田野工作。由于研究者理解和观察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解释。
覃光广等主编的《文化学词典》中对“族群”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根据一组特殊的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丛或民族特质而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在宗教、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整体方面的特征,以及在民族和地理的共同渊源上,使它有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
吴泽霖主持编纂的《人类学词典》对“族群”的解释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聚集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线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统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周大鸣主张:“族群”是指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周玉蓉认为:“族群”是指包含着共同文化标示,有着强烈的族内同一感的群体。
广东民族研究所的孙九霞对“族群”的界定是:在较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中,由于客观上具有共同的渊源(世系、血统、体质等)和文化(相似的语言、宗教、习俗等),因此主观上自我认同并被其他群体所区分的一群人。
北京大学的马戎认为“民族族群(ethnic group)不仅指亚群体和少数民族,而且泛指所有的被不同文化和血统所造成的被打上烙印的社会群体”。“族群是人类社会群组层次划分之一种”。“族群意识是后天形成的”。“族群以生物性和文化性为代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杜靖]“宗族社区”与“村落共同体”源流辨
下一条: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陶子煜]当局者观·[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