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各集团共同生活中普遍具有的代代相习的社会风俗习惯。它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积淀,集中表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征,构成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原动力。民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在世界现代人文科学中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在19世纪。人们普遍地将英国人汤姆斯(William John Thomas)提出“民俗学”的1846年,视为国际民俗学运动史之发端。
第一节 日本民俗研究的早期历史
日本有关民俗的记述,从广义上讲,可以溯源到“记纪神话”时代。《古事记》(711年)、《日本书纪》(720年)的编撰,正值日本律令制国家顶峰时期,它标志着具有巨大意义的文学创作的开始,构成了日本古代文学的转折点。两书所汇集的日本文学之始的神话,即“记纪”神话的性质虽因国家政治意志的干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基础仍然是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神话、英雄物语,成为日本神话的重要宝库之一。和铜六年(713),为强化中央集权体制,掌握各国真实状态,朝廷下令各地编撰地方志,要求以吉祥文字命名地名;记录物产、土地肥沃状况、山川原野名称的由来;采集古代传承。后将这些地方志命名为《风土记》。从目前尚存的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等5国风土记看,分别记录了具有土俗性、独具风格的山川池岛、花鱼鸟兽以及地名来源等民间传承,迄今仍是研究当地古俗的珍贵资料。和中国的《诗经》一样,收有400年间4500余首和歌的日本最古的歌集《万叶集》,艺术地再现了和歌产生年代的风俗人情,无论是祝贺歌、羁旅歌,还是叙景歌,不少都具有咒歌的性质,显示着古代民俗的特征。
从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794),至源赖朝于镰仓开设幕府(1192)的近400年间,日本的民俗事项文字主要见诸史书和“字书”。平字时代官撰历史书有《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五史,再加上奈良时代撰写的《日本书纪》,史称“六国史”。六国史记述天皇言论、行为和社会局势,其中必然涉及风俗信仰、岁时祭祀等内容。这一历史时期的著名“字书”有《和名类聚钞》(源顺撰)、《类聚名义钞》(作者不详)和《口游》(源为宪编)。前两部是对汉语的物名、事项的释义;后者是对乾象、时节、年代、诸国等19门知识的介绍,均堪称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
镰仓时代,大约执笔于1330——1331年间的兼好(1283—1350年)的随笔集《徒然草》,大量记述有奇闻逸话;伏见宫贞成亲王于1416年至1448年的日记《看闻御记》,录有当时的民众生活和民间艺能状态;顺德天皇撰写的《禁秘钞》(1219—1222年)、后醍醐天皇撰写的《建武年中行事》(1334—1338年)、一条兼良编的《公事根源》(1422年),都是记录有关宫廷、官吏的位阶职制、仪式、服饰、宴会、文书格式等规定的礼仪用书,堪称珍贵的民俗史料。
自庆长五年(1600)至庆应三年(1867)的260年间,史称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由于中央和地方封建统治权力的强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生产的增长、货币的广泛使用、交通的发达以及国内市场的形成,以领主城馆为中心,包括武士集居区域和工商业区域的封建城市“城下町”获得发展,增大了人们接触各种传承文化的机会。同时,由于自由探讨学术空气的浓厚,使得人们有可能思考身边的生活习俗和信仰,陆续出现了一批记述民俗民风的随笔文学。其著名者为喜多村信节(1783—1865年)所著《嬉游笑览》(1816),作者对所阅览数百部和汉雅俗书籍中的住居、容仪、服饰、器用、书画、诗歌、武事、杂技、宴会、歌舞、祭祀、佛会、忌讳、方术、语言、饮食、商贾、乞士、渔猎等事项,分门别类予以考证,是研究江户风俗必不可缺的资料书籍。在纪行文中,江户后期医生桔南奚(1753—1805年)于1795——1798年刊行的《东游记》和《西游记》,菅江真澄(1754—1829年)著的《真澄游览记》,作者认真观察、记录了沿途农民的岁时节令、风俗习惯,以及民间故事、民歌民谣,且亲自绘制插图,被誉为日本民俗采风的先驱。1829年,真澄旅行途中,客死于秋田县仙北郡,终年76岁。柳田国男(1875—1962年)最先肯定了真澄的功绩,并在1942年作为柳田创元丛书,出版了《菅江真澄》一书,以示表彰和悼念。
日本的民俗学研究正式起步于明治维新以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广泛地摄取西方先进资本主义的文明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大量引进近代西欧的各门社会科学,特别是19世纪后半期以后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学术思想和方法,为日本民俗学的诞生奠定了特定的历史氛围。
日本的民俗学研究是在乡土研究的名义之下,以柳田国男的各种研究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日本学界称柳田为“日本民俗学之父,伟大的先驱”①。追随柳田国男的足迹,即可呈现出一部日本民俗学的发展历史。
柳田国男民俗学研究的开山著作,是1909年2月自费出版的《后狩词记》。这是他于1908年到九州旅行,在宫崎县的椎叶村,听“猎猪”传说时的记录整理。全书洋溢着对山民们的真挚友情,表现了柳田对“庶民的立场上产生的传承史料是取之不尽的宝库”②的一贯认识。同时,该书对方言俚语显示异常的兴趣,为此后日本民俗学用地方语言采集、比较各地民间传承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日本民俗学自草创时期开始,就重视研究语言传承中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东西,研究故事的模式,传承形象的特点,进行体系、变异、话型的比较,强调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性及其讲述环境。《后狩词记》被誉为日本民俗学的第一个纪念碑。1910年,柳田出版了《石神问答》、《远野物语》等著作。《石神问答》收集了把石看作神的民间信仰,以及与山中笑、白鸟库吉、喜田贞治等人交换意见的书简。书中,柳田初次采用了“民俗学”这一学术语言。《远野物语》记叙了家在岩手县远野乡的佐佐木喜善所讲述的流传在远野地区的山中男妖、山中女妖、河童,狼等传说。这些著作都是“柳田民俗学”草创时期的重要作品。同一时期,从事民俗研究的,尚有南方熊楠对南方的民俗调查。
1910年,柳田国男和新渡户稻造、石黑忠笃等人创立了“乡土会”。三年后,他又和神话学者高木敏雄创刊了《乡土研究》杂志,作为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学术刊物。柳田认为,乡土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日本民族生活的一切现象进行根本的研究,以便通过对村落居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的观察,发现日本国民生活变迁的特征。《乡土研究》在广泛研究人类学的基础上,逐渐移向民间信仰、民间传承、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孕育并最终促使民俗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作用。《乡土研究》停刊后,折口信夫又创办了《土俗与传说》杂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网站 2003-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