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专家批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倾向
  作者:记者 周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3 | 点击数:4241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周玮)在文化部日前举办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论坛”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和传承人,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中国实践、申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009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特别是在向联合国“申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此前的昆曲等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入选。

  对于我国在“申遗”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会者在欣喜之余,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光申报,只是一个名头,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冷静下来。更为重要的是真正落实下来,尤其在履约年能够拿出一份履约报告,让联合国看到中国申报的这些项目都在切切实实地做。”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说。

  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以“本命年”来形容“履约年”。他呼吁中国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使保护“非遗”具有法律强制性。他还对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向钱看”问题表示严重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么干挣钱,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比如,拿非遗打造这个,打造那个,现在张飞故里在争,赵云故里在争,孙悟空‘故里’也在争,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还在争……这些做法让我们的‘非遗’越来越受威胁。”

  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也对此类现象提出批评:“过节主要强调精神内涵,至于节日有什么经济效益那是附带来的。比如祭祖,不能说祭祖赚钱。我觉得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是很危险的倾向,要及早堵住,别让其泛滥。”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22日 10:37: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视频点播]本会学者参与北京卫视专题访谈节目《大家说七夕》
下一条: ·民俗学家解读“鬼节”:“禁忌”多附会不可迷信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