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黄敏兰]那消逝了的街头文化
  作者:黄敏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9 | 点击数:9866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3.80元

 
  王笛的新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以下简称《街头》),描绘了成都丰富多彩的街头文化。书中大量生动有趣的描写既令人兴奋,也让人大开眼界。例如看似卑贱的乞丐竟然敢于“虎口掏食”,捉弄手握重兵的大帅;茶香四溢的茶馆不仅是茶客品茗、休闲、摆“龙门阵”的场所,也是商贩、工匠、艺人们施展才艺的生存空间,甚至还是市民们调解纠纷的“半民事法庭”。书中配有113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视觉资料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那熙熙攘攘的街头和芸芸众生的相貌:行人、小贩、手工工匠、茶馆茶客、街角的剃头师、摆地摊的算命先生——三教九流,无奇不有,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重构那逝去的文化和历史”。

  一、多彩的成都“街头文化”

  现代城市街头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可是,在过去的某些城市里,街头还担负着比交通更重要的功能,这正是《街头》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书中说:“街头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负担着城市的交通,而且还是日常生活、经济行为的载体。”

  该书首先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成都各色人物在商业、日常、社会、庆典四大空间中所展开的各项活动。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商业最繁荣的城市,街头是店铺之外最重要的商业空间。除了特殊的集市外,日常的街头市场种类繁多,有盐市、鱼市、陶瓷市、棉花市、牛市、猪市、果市、花市、柴市等。不同的交易分别占有各自的空间,还有游动的商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街头不仅作为市场,而且成为工匠的手工工场。工匠们当街制造产品就地出售,制作的产品五花八门。

  成都居民把街头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人们在街头购物、聊天,互通信息;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斗蟋蟀、斗鸡,观赏街头艺人的表演等;有的人还在街头喝酒、吃饭。孩子们喜欢在街头放风筝,观看西洋景(即通过一个小孔看图片),做各种游戏。

  作为重要的社会空间之一的茶馆,在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一句当地的谚语说“一市居民半茶客”。有人甚至认为四川人离开茶馆就无法生活。茶馆是成都社会的缩影,它集商业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为一体。茶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茶客在品茗之余,还可享受各种服务。有些茶馆成为市民的会客室和特殊人物洽谈业务、生意的特定场所。茶馆还是“半民事法庭”,在茶馆调解民事纠纷被称为“茶馆讲理”或“吃讲茶”。

  乞丐是成都街头最具特色的人群。作为最弱势的社会群体,一些乞丐自己组织起“丐帮”,设法自我保护。“丐帮”为三、五十人的集团,有一位公认的帮主或“王”,也许正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乞丐王。有一个名叫罗永培的乞丐王甚至有自己的名片。有组织的乞丐有时竟然敢于挑战当地的权势人物。1928年,一位川军师长为庆祝五十大寿举办盛宴,成都很多重要人物前来捧场。不料近三百名乞丐突然出现,毫不客气地落坐于几百张餐桌前,准备大快朵颐。师长虽然拥有重兵,但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向前来“祝寿”的市民动用武力显然是不合适的。为让那些乞丐尽快离开,师长的副官允诺,送与他们一些钱粮。乞丐的“虎口掏食”显示了卑贱者的智慧和弱者的力量。

  该书的第二部着重于20世纪初的社会改良,第三部把重心放在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都是论述社会转型对于街头文化的影响。

  二、一部别开生面的城市史

  《街头》一书在美国出版后不久,在西方学术界即引起“好评如潮”(“译后记”)。目前中国学界也开始有一定的反响。中外学界对该书的评价主要在两点,首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它描写了下层民众生活,填补了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研究的空白。第二点是把城市史的眼光从沿海转向内地,从发达城市转向欠发达城市。据笔者所见,这两点是相互关联的。

  “街头文化”这个词是该书作者的独创,在他于1998年题为Street Culture的论文发表之前,英语世界并没有这个用法。这个词体现了一个新视角,即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来观察城市的面貌和发展。实际上,选择成都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的街头文化最丰富,而街头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都所保留的传统文化较之沿海、华北以及华中的城市多得多,……我们可以因此观察到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的‘另一个中国’。”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06-04-11 06:46

上一条: ·[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
下一条: ·[黄敏兰]人人都是艺术家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