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郑杭生 陆益龙]增强理论自觉 促进学科发展
——谈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民俗学的关系
  作者:郑杭生 陆益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8252
 


  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快速转型,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拓展解释视角和深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门学科在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经验及社会文化转型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诠释,同时彼此又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了尤为密切的关系。在新的时期,如何深化学科间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如何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各个学科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需要反思和不断总结的问题。

  三学科之间交融和贯通之处越来越多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社会学最早诞生于欧洲。在欧洲社会学传统中,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变化规律,尤其是工业社会的结构特征及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西方人类学有古典人类学和现代人类学之别,现代人类学主要关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结构、功能及意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虽然都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但两者有着 “文野之分”,即社会学主要研究文明社会,而人类学则研究“野蛮”的或初民社会。

  然而,费孝通的人类学研究为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打破彼此隔阂开了先河。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没有拘泥于异民族,用社会人类学来研究本民族,并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明社会。而且,这一研究还改变了社会人类学者以往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单纯研究者的学究面貌,树立了一种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新形象。

  民俗学的特点在于关注民间社会、民间文化及民众生活。在欧洲学术传统中,民俗学主要研究乡村社会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民间智慧以及民风民俗。而社会学更多地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学与民俗学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是“城乡之别”。

  在促进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时,人们会强调各个学科的边界和特点,强调学科各自的理论传统和特有方法,但不难看到,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之间,学科交叉和交融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这三门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融和贯通之处越来越多,也正是在这种学科交融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理论及学术传统。

  仅有本土资料或本土经验是不够的

  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在中国可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三个学科都面临着理论自觉的艰巨任务。

  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一样,就是各学科的主体对自身理论和他人理论的反思及自省过程。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自觉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自主,即加强自己在理论转型中的自主能力,并取得社会学学科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理论选择、理论创造的自主地位。

  增强理论自觉意识,对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来说,涉及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即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究竟是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兼具,还是西方理论的中国版?

  目前,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发展中,都存在理论自觉问题。以人类学为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研究及理论的边缘化问题,或者说对西方话语中心的依赖问题;二是本土研究的理论创新问题。

  所以,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自觉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不要崇拜和迷信西方理论,而是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参照系。其次,要提升中国这三个学科的话语地位,必须找提升本土研究的理论创造力和创新性。此外,理论创造氛围和创造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仅有本土资料或本土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在经验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理论解释体系,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类学理论,才能在世界人类学中有自己的学术话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20 11:2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它[1]
下一条: ·[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